第13章 收复汴京,建立“中华正朔”!
小皇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章 收复汴京,建立“中华正朔”!,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小皇龙,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龙腾黄河,天命所归】
自“白马津之战”后,靖汉军已成功渡过黄河,挺进中原腹地,控制了河南东部大片区域。赵信亲率十二万大军,进驻郑州,设立“靖汉中军大营”,并发布檄文:
“靖汉军北伐,非为私利,只为驱逐鞑虏,还我河山。”
“今胡虏未灭,社稷未安,愿天下义士共举义旗,同襄盛举!”
檄文一出,天下震动。各地汉人世侯、宋室遗民、民间义军纷纷响应,连原属金国的旧部也有人前来投诚。而此时,忽必烈亲率十五万蒙古铁骑南下,直扑郑州而来,一场决定华夏命运的终极之战即将爆发……
【战前布阵,智勇双全】
面对忽必烈亲自领军压境,赵信并未急于迎敌,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
情报先行:白耳斥候深入敌后,绘制元军布防图;
心理战术:在敌军中散布“靖汉军乃天命之师”的传言,动摇其军心;
地形利用:选择在黄河南岸、汴水交汇处设伏,利用沼泽、河道等地形优势限制元军骑兵发挥;
兵力部署:
白耳重弩兵居高临下,封锁元军冲锋路线;
岳家枪营列阵中央,结成坚不可摧的“长枪林海”;
白耳骑兵分左右两翼,负责包抄与突袭;
赵信本人亲率白耳亲卫队,作为战场指挥核心。
此战被后世称为:
“中原大会战”
【决战时刻,天地变色】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忽必烈亲披战甲,挥动令旗,元军如潮水般涌来,铁骑奔腾,尘土飞扬。然而,靖汉军早已布好防线:
白耳重弩兵第一轮齐射便击溃元军先锋部队;
岳家枪阵以七人为一组,层层推进,死死顶住敌军主力;
白耳骑兵绕后突袭,切断敌军粮道,焚烧补给营地。
关键时刻,赵信亲率白耳亲卫队杀入敌阵,身先士卒,斩杀元军副将三人,极大鼓舞己方士气。双方激战一日一夜,尸横遍野,血染黄沙。最终,元军因粮草断绝、士气崩溃,开始全面溃退。忽必烈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撤军,连夜退回河北。此战之后,史称:
“中原定鼎之战”
赵信以少胜多,彻底扭转南北对峙格局,奠定靖汉军问鼎天下的基础。
【收复汴京,重建中华正朔】
战役胜利后,赵信乘胜追击,率军西进,直取北宋旧都——汴京(开封)。城中元军闻风丧胆,守将开城投降。赵信入城当日,百姓夹道欢迎,焚香祷告,皆称:
“岳武穆之魂归来矣!”
他在皇宫太庙举行隆重祭典,遥拜历代宋帝,并宣布:
“自今日起,汴京为靖汉陪都,名曰‘东京’,以示我复兴中华之志!”
同时,他发布诏令:
“凡忠于汉室者,皆可入仕;凡愿弃暗投明者,皆可留用。”
此举赢得天下人心,许多原南宋遗臣、儒家士族纷纷前来投效,靖汉朝廷声望日隆。
【建立“中华正朔”,天下归心】
为了确立靖汉政权的正统地位,赵信在汴京召集百官,宣布三项重大决策:
恢复科举制度,选拔贤才,振兴文教;
重修宗庙礼制,重塑中华文化体系;
设立“中华正朔碑”,昭告天下:“靖汉承天命,复兴中华”。
他亲自题写碑文:
“昔日胡虏乱华,山河破碎。今有白帝赵信,召白耳兵,兴义师,扶社稷,复故土。”
“自此而后,中华正朔再归汉统,天下共尊一主。”
此碑立于汴京城头,光照千秋。
【尾声:山河重归,逐鹿天下】
站在汴京城楼之上,赵信望着远方的洛阳、长安方向,心中豪情万丈。
“昔日我不过一介寒门少年,今已横扫江南、饮马黄河、收复汴京。”
“忽必烈虽败,然元廷根基未毁,真正的天下之争,才刚刚开始。”
“但我赵信,誓死不悔,必将踏破阴霾,还我河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