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手中
闻鹊起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2章 手中,她死遁后,四个夫君找上门了!,闻鹊起舞,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崔久的声音平稳,继续传达着远方的讯息:
“小玉,荆州与邛州那边都递来了话,表示会备下极丰厚的聘礼。尤其是张池,使者说得明白,聘礼高达黄金百斤,另有上等丝绸百匹、牛羊牲畜若干。”
这些话他仅仅是转述,不带任何倾向,最终的决定权自然在叶玉手中。
一旁的刘景昼闻言,唇角勾起一个冷峭的弧度,从鼻子里发出一声轻哼,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算盘珠子打得倒是响亮,震得我耳朵都疼。等真成了姻亲,成了一家人,这些金啊银啊绸子啊牛羊啊,还不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绕个圈儿又落回他自家库房里?”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玉的流苏,眼神锐利如刀,“靠休妻发家往上爬的人,你指望他真舍得往外掏?吃媳妇嫁妆聘礼的人家比比皆是,更遑论他张池这种货色!”
叶玉微微颔首,认同刘景昼的分析。她转头看向他,恰好对上他因不悦而紧蹙的眉眼。春日暖阳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他侧脸上,勾勒出俊朗而冷硬的线条。叶玉心头莫名一跳,耳廓悄然染上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粉红,她迅速移开了目光。
崔久见状,适时地补充道,语气带着关切:“小玉,我也觉着这事儿不妥。荆州那个陈蕴,名声在外,为人鲁莽冲动,性子暴戾如火,绝非良配。邛州张池,更是……”他摇摇头,未尽之意不言而喻。
叶玉对联姻这事儿本身就没多大兴趣。管他是荆州的陈蕴还是邛州的张池,对她而言都不过是棋盘上需要应付的棋子。瀚州现在千头万绪,缺钱少粮,百废待兴,身边还有个冷着脸、浑身散发着“我很生气”气息的刘景昼没哄好——他这气性,可比那些所谓的豪强难缠多了。她哪儿有那份闲心去琢磨别人的聘礼?
看见叶玉神色平静,眼神清明,显然没有被那百斤黄金晃花了眼,刘景昼心头那股无名火才稍稍平息了些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原谅她了。他板着一张俊脸,线条绷得紧紧的,仿佛能刮下一层霜来,语气也硬邦邦的:“既然没什么事,我先走了。”说罢,他动作利落地戴上那顶遮挡面容的素纱帷帽,宽大的帽檐垂下,瞬间隔绝了他所有的表情。他转身,月白色的衣袂在微风中划出一道冷冽的弧线,头也不回地朝着山腰庵堂的方向快步离去,背影透着股生人勿近的疏离。
叶玉下意识地张了张嘴,似乎想唤住他,说点什么。可对着他那疾快又决绝的背影,喉咙里的话终究还是没能吐出来,只化作唇边一丝无奈的轻叹。
*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帝都长安。
荀刿带着几名侍从风尘仆仆地赶回,第一时间向王闻之复命,禀报了叶玉拒绝接受朝廷封君赏赐的消息。
书房内,王闻之正提笔批阅公文,闻言,笔尖悬停在半空,一滴饱满的墨汁无声地滴落在宣纸上,迅速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他缓缓放下笔,指尖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本就略显苍白的脸色似乎又黯淡了几分。那双总是沉静深邃的眼眸里,最后一点微弱的希冀之光,如同风中残烛,轻轻摇曳了一下,彻底熄灭。
她拒绝了……拒绝得如此干脆。
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注定要走向那条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道路了吗?
巨大的失落与更深的忧虑沉甸甸地压上心头。
长安城内,气氛远比长治紧张百倍。东南西北四起的战乱如同燎原之火,烧得整个朝廷焦头烂额。太子监国,日日与重臣们在紫宸殿内商议对策,争吵声常常传出殿外。兵员、粮饷、将领……样样都捉襟见肘。太子殿下熬得双眼通红,几乎要呕心沥血,才勉强从南边几个相对安稳的州府东拼西凑,又挤出三万兵马,紧急调往岌岌可危的江州方向。
就在这纷乱如麻的朝会上,王闻之身着深绯色官袍,手持玉笏,越众而出,声音清朗而坚定,在嘈杂的大殿中清晰地响起:“臣,王闻之,自请前往瀚州,劝降叶玉!”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劝降叶玉?这无异于深入虎穴!更关键的是,王闻之如今是宋丞相的左膀右臂,户部繁杂如山的政务几乎全靠他支撑。他若一走,户部乃至整个中枢的运转效率必然大打折扣,如同抽走了关键的顶梁柱。
太子眉头紧锁,尚未开口,宋丞相已先一步沉声道:“王侍郎,不可!如今国事维艰,户部千头万绪,非你不可!瀚州之事,可另遣能吏。”老丞相的目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深切的挽留。
王闻之深深一揖,姿态恭谨却寸步不让:“丞相明鉴,太子殿下明鉴!叶玉虽据瀚州,然其心未必全反。臣与她……有旧谊在身,或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刘景昼之死,疑点重重,臣亦要亲往查个水落石出!臣不信叶玉真会下此毒手!更不能再让她因一时意气,一错再错,铸成无法挽回之大祸!臣恳请殿下、丞相,允臣此行!”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恳切。
太子面露犹豫,宋丞相依旧坚决反对。一连三日,王闻之都称病未上朝。堆积如山的紧急公文无人能迅速理清头绪,户部几位郎中被繁杂的账目弄得晕头转向,频频出错。宋丞相被诸事缠身,累得几乎要吐血,看着案头堆积如山、亟待王闻之处理的棘手卷宗,他终于咬着牙,拖着疲惫的身躯,入宫说服了忧心忡忡的太子。
“让他去吧……若真能劝降叶玉,平息瀚州之乱,便是大功一件。若不能……”宋丞相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疲惫和一丝无奈,“户部……老臣再想办法撑一撑。”
王闻之得偿所愿。他并未大张旗鼓,只带了最信任的“五义”中擅长护卫的两人离京,留下三人看守府邸。一辆青幔小车在清晨薄雾中悄然驶出了长安城,向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