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历史转折中的杨树人
沧海茫茫粒米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3章 历史转折中的杨树人,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加试之后,举子们纷纷离开南京衣锦还乡。杨植在南京城里的熟人不少,一时半会走不了,丛兰等人得一一拜访。只有王阳明遭遇父丧,丁忧回余姚去了。
杨植又盘旋数日正要启程回凤阳,李充嗣从北京述职回来了。他被授太子少保,挂了工部尚书衔去苏州继续主持吴淞江疏通工程。
“李少保,恭喜恭喜!少保面圣之际恰逢圣上大婚,圣上心情一定很好吧?”
李充嗣实现了少年就学时的人生目标,心情很好,乐呵呵说道:“皇后是昭圣慈寿太后选的,圣上心情不好!不过宫内之事,我们做臣子的不要去打听。”
杨植不服气反驳说:“前几代怎么还有给事中劝皇上不要临幸某妃子太长时间,要懂得节制?他们怎么打听出来的宫闱秘事?”
李充嗣哭笑不得:“以前历代皇上老实忠厚。今圣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天资聪颖出口成章,文化水平极高。越是这样的人,越是难对付!”
“明白了!圣上对东征怎么说的?”
“今圣似乎和大行武宗皇帝一样,对海外没有什么兴趣,他对塞外更关注,还想收回南洋的驻军、管理。”
杨植大怒道:“那些朝中文武,整天也不知道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药!他们懂个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们地方官就是比他们接地气!”
这话爱听!李充嗣闻言心情开朗。
李充嗣、丛兰这些三甲赐进士因为考试时文章写得一般,导致官场起点低,一辈子都在地方上,累死累活拼命才积功升到二品,没有起步就当朝臣,搞搞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就升官的经历。
“我去内阁叙职时,杨首辅还问起来你,问得很详细。虽然他没有表态,但我感觉他对你深怀恶意!气学又小众又鲜明,你明年去北京参加会试时写文章要小心!”
李充嗣东征挂衔左都御史,有资格考评他的机构自然只有内阁,他这才有机会第一次见到首辅。
杨植摸摸下巴想了一下,躬身施礼道:“谢前辈预先警示!后生晚辈没齿不忘!吾观杨首辅如插标卖首尔,晚辈这就告辞!”
李充嗣愕然,问道:“你要去找谁?找丛兰还是王阳明?”
“我去找南京守备太监!”
杨植说话做事常出人意表,但是你找太监有何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里只有大明,没有我个人得失!”
望着杨植坚定的背影,李充嗣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杨植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嘉靖即位后各地太监大换血,现任南京守备太监叫戴义,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办皇差。
杨植熟门熟路来到南京守备太监的官邸,把解元身份一亮,小黄门赶紧将其引入后花园。
前任刘琅被处死后,守备太监官邸后花园中的玉皇阁,其名字被换了几次,现在叫“竹楼”,因为戴义自号“竹楼居士”。
杨植进到后花园,就听到竹楼里传来的一阵悠扬高远的琴声,不禁快步行至竹楼下,凝神静听。
不一会,另一道琴声响起,却是应和先前的琴声。两道琴声起初古朴如苍松迎风,荡气回肠;转而如鹤鸣九天,使人忘俗。
杨植正在陶醉之际,前一道琴声为之一变,激昂慷慨,琴声越来越密,居然如战场杀伐,令人毛发直立!
后一道琴声刚开始还能跟上,却越来越力不从心,直到“绷”的一声,想必是琴弦绷断,再也弹不下去。
只听得楼上砰地有摔东西的声音,竹楼门开,一名女子边哭边跑下楼。
那女子头戴帷帽,帽上有羃?遮住面容。她冲下楼来,见有人挡道,不由得推了杨植一把,又觉不妥,低声用哭腔道一句“抱歉”,匆匆离开。
今人对古华夏社会的想像其实百分之九十八来自我大清。我大清假借儒家礼教名学治国,到了白色恐怖主义的地步:禁足妇女,不许男女结社,甚至于三个人以上结为异姓兄弟就要被官府惩罚;而且我大清取消社学,各地只剩下寥寥无几的私塾。
在宋元明三朝,民众之自由接近于杨植的前世,可因兴趣爱好结成诗社、画社、琴社、博戏、刺绣等社团,当然男女有别,各自分开。
杨植猜到是这名女子斗琴落了下风,面子上挂不住。摇摇头暗自说一声“心理素质太差”,启步上楼。
进得楼内,却见地上有一摔碎的古琴,头发斑白的戴义身着文士月白道袍,抚摸着没有胡子的下巴,悠然自得。他见杨植上来,起身过来拉着杨植的手,问道:“解元公莅临寒舍,有何见教?”
杨植寒暄几句,指着碎琴问道:“老公刚才可是与人斗琴?”
戴义呵呵一笑道:“老夫今日休沐,却听到门子来报,有名女子上门,声称要与老夫斗琴。琴棋书画,本是文人雅趣,修养身心所为,何来斗琴之说?老夫遂陪她弹琴,聊以消遣!
不料此女气性大,弹到后来,越来越艰难,已然跟不上。待其琴弦绷断,已经泪如泉涌,一怒之下把带来的古琴砸碎,还声称自己一辈子不再弹琴,哭着跑下楼去!”
杨植莞尔一笑道:“老公琴技出神入化,那女子自不量力。”
戴义是自己人,司礼监太监出身,内书堂毕业的神童,才华不在状元之下。他有三项绝技傍身,分别是书法、弹琴和看风水。戴义的书法被称为“大明王羲之”;弘治十八年他曾与王阳明的父亲状元公王华一起为弘治挑选过墓地,因此王阳明对其以长辈视之。王阳明来南京当南京兵部尚书之际,还将杨植引见过给戴义。
杨植寒暄几句后问道:“戴老公新任,南洋那边还管着吗?”
戴义没料到杨植来问这个事,答道:“南洋可能要放弃了!”
在杨植的前世,也许是我大清也许是美利坚,把大明史料删除得非常多。《明实录》全本由胡适带到美国,美国只影印了三分之二给中国,特别缺失了关于大明与外藩、南洋的部分。
杨植前世偶然看到马来西亚三百多年前的史书说大明在南洋有驻军、有明人聚居城市,南洋的驻军及城市统一归南京守备太监管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