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茫茫粒米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章 测字,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仇英直到被门子恭敬地请入雅集,还搞不清楚状况,以他的文化水平看不懂杨植的诗。虽然他对自己的画作还是很自信,但毕竟雅集上的人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士就是苏州籍的退休高干,一个漆工面对这些江湖大佬还是很有压力的。

杨植穿越以来见过中都守备太监、漕运总督、南京兵部尚书等,对三品以下官老爷早已脱敏,比局促不安的仇英更为落落大方,应对自如。

自己的目的很简单,搞定文徵明,就能进入王鏊府第!

苏州四大失意人泪眼婆娑地看着眼前这两人,怎么也无法把“笔力老到”这四个字与面前的少年漆工与少年行商联系起来。

倒是退休高干们,人生虽有缺憾但大体圆满,情绪波动没那么大,感叹高手在民间之余,却也好奇,不住口啧啧称赞。

还是那个热心的退休高干提议说周臣不妨把仇英收为弟子,莫让苏州埋没人才。周臣连声答应,说道:“此子未来前程远甚于我,老夫恐怕要靠弟子扬名啦!”

当下就有画商拍出二十两银票预订仇英下一幅画作。此时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不过三五两银子,仇英恍恍惚惚,只觉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今日际遇,做梦都没有想过。

文徵明叹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年近半百,今日精力不济,不能吟诗作画了。”

苏州人就是排外,竟然对我不闻不问,应该把他们迁到凤阳!

唐伯虎为人敞亮,说:“既然两位小哥珠玉在前,我们就不献丑了,今日雅集作品当以此画此诗为首!”

王宠倒是好奇,问杨植说:“杨小哥不过成年,怎么会写出这种愤世嫉俗伤春悲秋之诗?”

这也是众人好奇之处,只见杨植一挥手,说道:“伤心人别有怀抱!小子自幼好学每日手不释卷只求蟾宫折桂,不料家父偏爱阿堵物,让我荒废学业,刚成年即出门行商!”

王宠深表同情,说道:“我苏州多少人想考功名不可得,凤阳弃之如敝屣,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你若有心向学,我这里倒有几本八股精得,你如果潜心揣摩,中个秀才不在话下!”

杨植十分感动,他中秀才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搞定凤阳县令得个县试案首,那通过府试、院试就有八九成把握。知府、提学一般犯不着得罪一县的县民,只要是县试案首都会放过。只是乡试必须要到南京应天府应试,如果不知道南直的文风,则很容易吃亏。

周臣收得弟子心中宽慰,说道:“王相公如果知道今日虎丘雅集雀屏中选之人竟然是两位少年郎,真不知如何欣喜!你们两人把画留下,暂且回去,明日我等去洞庭东山拜访相公!”

仇英离开虎丘雅集还觉得脚踩在云里雾里,倒是与他不离不弃的精神小妹两眼星星闪烁,说道:“我就知道我家哥哥是个天才!”

杨植心疼了仇英小两口几秒钟,他前世是工人家庭出身,老妈年轻时不知道为什么昏了头嫁给杨植的老爸,大概看中了杨植老爸时不时在厂报上发一首诗吧。

仇英诚恳地对杨植说:“如果不是你在画上配的诗,我的画未必能比周老师、唐伯虎等人的强,杨兄才是我的命中贵人。”

杨植把仇英拉到旁边,低声说:“仇兄,实不相瞒,那首诗是我抄的。不过你不用怕,他们永远找不到原作者!”

仇英莫名地感到畏惧,他颤抖着用更小的声音问道:“杨兄,莫非你……?”

杨植露出和善的微笑:“仇兄,你听说过锦衣卫吗?我有一个朋友……”

次日王鏊在洞庭东山见到文徵明唐伯虎带来的杨植和仇英倒没有表现出非常吃惊的神色。拜太祖高皇帝普及教育所赐,大明的神童层出不穷,现在的朝堂上还立着一个成化二十三年的神童状元费宏。

不过王鏊对杨植的诗非常感兴趣。唐伯虎献给王鏊家的对联是“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自古以来文无第一,能被傲啸公卿愤世嫉俗的唐伯虎夸赞,王鏊的文章是真经得起检验的。

但王鏊自问是写不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词句,不仅没有这个心境,更没有这个才华。

这个年轻人,哪来那么大的孤愤?最近淮南流行愤青文化吗?

杨植坐在椅子上,王鏊是他来到大明后见过的最大的人物。王鏊并没有以相公自诩,而是与文徵明唐伯虎这些科场撸射以朋友论交,给仇英杨植这些布衣看座,很有纯儒之风。

“这位小友,老夫鲁钝,敢问你哪来的感悟,写下如此激愤的句子?”

朋友是用来称呼秀才的,大明中期已经不太讲究,只要是读书人之间往往也称为朋友。王鏊正应了那句话,越是学问深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越谦虚。

以官场的规则,只要王鏊愿意就可以随时起复,而且凭资历进了内阁就是首辅。王鏊可以谦虚,杨植可不敢托大,他恭敬地说:“好教相公得知,小子来到苏州,看到无数英才被科举埋没,将心比心,想到我欲科举而父母不允许,故代入苏州英才的心理写下此句,以图雅集夺魁尔。”

王鏊忽略了杨植取巧的意图,却对苏州英才被埋没而大有感触,说:“大明负东南多矣!”

杨植吓一跳,这话也敢说?你是大明的相公呀!看看文徵明唐伯虎的脸色,却见这两人神色平常,估计平时也与王鏊说过这种事。

不过也无所谓,太祖高皇帝的祖训是“言路通畅言论自由”,大明的文人什么话都敢说。

文徵明附和道:“天下读书人尽出东南。晋川两省连一个状元都出不了,贵州广西只要写完二百字的文章就能录举人,而我们南直的英才想中个举人比登天还难。”

杨植略有些内疚,因为他是中榜,跟广西贵州同一标准。

王鏊似乎被戳中了痒痒肉,说道:“我大明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天下赋税十分之一出自苏州,山西陕西宁夏兰州西宁全靠我们南直养活。”

唐伯虎也说:“大明不如大元!大元盛世,东南何曾如今日之凋零。我朝太祖出身草莽,对有钱人仇恨,对苏州松江苛刻。”

你们这样好嘛?我好歹来自凤阳!请尊重我的籍贯!

杨植怯生生问道:“唐解元,敢问大明怎么还不如大元?”

王鏊却叹息一声:“持正公允地说,大明比大元倒退数百年,大明实乃华夏之耻,不知道后人会如何评价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甜撩心宠

冷亦蓝

手持大女主剧本

澜澜语

调任汉东后,压亮平灭瑞金!

玖酒酒9

快穿后普通人被金手指带飞了

南荒的兔子

校草今天嘴硬了吗

予西慢

寒假打工造战机,国家供你当祖宗

穿越时空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