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5章 土壤,港综之江湖,作者陈然,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雅加达的雨季进入尾声时,陈然站在洪兴大厦顶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手机在掌心震动,是高晋发来的消息:\"首批三百名移民青年已完成语言培训,明天上午十点在会展中心开宣讲会。\"他低头看了眼日历——距离提出\"洪兴新家园\"计划,刚好过去三个月。
\"然哥,苏晓芸女士来了。\"助理敲门进来通报。
苏晓芸穿着件蜡染衬衫,手里抱着个牛皮纸袋,发梢还沾着雨珠。\"我在唐人街碰到位老侨领,\"她把袋子递给陈然,\"他说要给'新媳妇'们准备见面礼。\"
打开袋子,是一摞手工刺绣的盖头,红底金线,绣着并蒂莲和印尼的腊肠树。陈然摸了摸最上面那幅,针脚细密,带着股熟悉的茉莉香——像极了母亲当年给他缝的虎头鞋。
\"我在想,\"苏晓芸拉过椅子坐下,\"光给车房不够。\"她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昨天我去棉兰,有个姑娘说,她爸妈担心'嫁去外乡受委屈'。我们得让本地家庭看到,洪兴的媳妇不只是'嫁过来',是'一起扎根'。\"
陈然想起上周在移民宣讲会上,有个叫阿玲的爪哇姑娘举手提问:\"如果我和陈航结婚,孩子能上华校吗?能学印尼语吗?\"当时他当场拍板:\"洪兴城的学校,双语教学;孩子的户口,按印尼法律走;要是想回中国读大学,集团出奖学金。\"
\"晓芸,\"他从抽屉里取出份文件,\"这是刚批的'新家园计划'细则。\"文件里夹着张照片,是昨天在工地拍的——洪兴城的奠基坑里,工人们正把刻着\"洪兴新家园\"的花岗岩基石埋进去,旁边站着穿传统服饰的本地长老和华商会代表。
宣讲会比预期更热闹。会展中心的大厅里挤了两百多人,有扛着相机的年轻小伙,有攥着户口本的中年父母,还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陈然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阿玲举着话筒的手,心跳突然快了半拍——那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把\"移民\"二字说得如此温柔。
\"有人问我,洪兴为什么要搞'新家园'?\"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我想说,'要把根扎在这儿'。现在,我们不是'外来者',是'归人'。\"
台下响起掌声。阿玲第一个冲上台,举着话筒的手还在抖:\"陈总,我阿爸说,要是洪兴能帮他在香蕉园找份工作,他就同意我和陈航结婚!\"
陈然笑了:\"阿玲,你阿爸的香蕉园,下个月就签承包合同。\"他转向台下的高晋,\"高晋,把'洪兴农业合作社'的方案拿出来。\"
高晋推了推眼镜,投影屏亮起——成片的香蕉林、现代化的冷链仓库、挂着\"洪兴-本地农户合作\"牌子的加工厂。\"我们承包了加里曼丹的三千亩香蕉园,\"他说,\"优先雇佣新移民家庭,技术培训、保底收购价、孩子上学补贴,一样不少。\"
散场时已近黄昏。陈然站在会展中心门口,看着阿玲拉着陈航的手跑向停车场,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苏晓芸递给他杯热咖啡:\"刚才有位阿婆拉着我,说她孙女从小到大没穿过新衣服,现在洪兴要给新娘子备嫁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