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帝国继承问题,长安风暴前夕
小皇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章 帝国继承问题,长安风暴前夕,妙龄女被老汉压身小说更新时间,小皇龙,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还是终有一日,血染龙椅?”
而在皇宫深处,赵信站在御花园中,望着远方的夕阳,低声喃喃:
“朕已尽人事。”
“余下的,就看你们自己了。”
【摄政三子署初立:权力分野,风起青萍】
建兴十年仲夏,长安城。自“摄政三子署”设立以来,三皇子正式上任,分别执掌户部、兵部与刑部。表面看去,朝堂井然有序,实则暗潮汹涌。赵晟主理户部,推行减税安民之策,减免江南三州赋役,深得士绅与百姓拥戴;赵昱执掌兵部,整肃边防,调遣“虎贲铁骑”加强西域驻守,并在北方边境增设烽火台,强化军备;赵昶主管刑部,推动律法改革,裁汰冗官,严惩贪腐,赢得新晋士人支持,却触动部分旧臣利益。三人各展所长,表面上协力治国,实则彼此试探,互有攻守。一次早朝后,赵昱私下召见影卫司统领林知远:
“近来刑部动作频繁,赵昶似有意插手军中案件。”
林知远答:
“殿下放心,臣已布控,凡涉及军方之人,皆由兵部先行审定。”
与此同时,赵昶亦密会礼部尚书李昭:
“陛下虽设三子共政,然若无制衡,恐成一强独大之势。”
李昭点头:
“此事需谨慎应对,以免引发朝局动荡。”
【赵晟仁政受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作为太子,赵晟本应最具正统优势,但他性格温和,不善权谋,在实际施政中屡遭掣肘。他提出一项“农桑复兴计划”,欲在关中地区推广新式耕具,并鼓励民间开垦荒地。此策本为利民之举,却遭到户部老臣反对:
“新器昂贵,百姓无力负担。”
“若强行推行,恐致地方不满。”
赵晟坚持己见,亲自前往地方巡视,却发现许多县令阳奉阴违,甚至私自挪用拨款。他在回宫途中,对随行幕僚感叹:
“朕原以为,仁政可安天下。”
“如今才知,若无手腕,纵有良策,亦难施行。”
回到长安后,他开始寻求兵部与刑部的合作,试图借助赵昱的军力整顿地方秩序,同时借赵昶之力清查贪腐。此举引起赵昱警觉:
“太子之意,是要借势压我?”
他对郭威言道:
“若放任其扩张势力,将来皇位之争,恐不利我。”
【赵昱军权膨胀:武将崛起,文臣不安】
赵昱执掌兵部后,迅速扩充边军编制,并以“备战西境”为名,调动“鹰扬轻骑”进驻河套地区,引起文官集团担忧。兵部尚书徐烈上奏:
“殿下虽掌兵事,然兵力调度须经中枢决议。”
赵昱冷然回应:
“外敌未平,岂能束手待毙?”
“若等诸卿议完再动,黄花菜都凉了。”
此番言论传入御书房,赵信听后并未责罚,只是淡淡一笑:
“昱儿果然像我年轻时。”
“不过,若无人牵制,终成隐患。”
与此同时,赵昶也在刑部掀起一场“整肃军纪”的风暴,调查多起边军贪腐案,其中数名将领为赵昱亲信。赵昱得知后,怒不可遏:
“赵昶这是冲着我来的!”
“他想动摇我在军中的根基!”
他随即下令封锁边军文书往来,防止更多情报流入刑部。
【赵昶新政遇阻:改革先锋,四面楚歌】
赵昶凭借刑部之权,推动多项律法改革,其中包括:
废除部分酷刑;
设立“监察使”制度,监督官员行为;
简化诉讼流程,允许百姓直诉御前。
这些举措受到年轻士人与百姓欢迎,却也招致旧贵族与世家的强烈反弹。太学院博士王廷翰公开抨击:
“王子年少气盛,妄图以新法颠覆百年祖制。”
“若任其胡作非为,国将不国!”
赵昶对此毫不退让:
“祖制虽好,然若不合时宜,便该革新。”
“我之所为,非为私利,而是为了社稷长远。”
他甚至向赵信上书,建议设立“律法评议院”,由学者、法官与百姓代表共同参与立法,进一步削弱旧派影响。此举引发更大争议,甚至有传言称,某些世家正在秘密联络赵晟,意图联合对抗赵昶。
【尾声:三子共政,帝国裂痕初现】
随着三皇子各自施展手段,长安朝廷逐渐形成三大阵营:
太子赵晟——主张仁政,依赖地方与文臣支持;
次子赵昱——掌握军权,倚重边将与影卫系统;
幼子赵昶——推行新政,赢得士人与百姓拥护。
赵信虽仍稳坐龙椅,但已察觉局势微妙变化。某夜,他在御花园散步,低声对身旁太监说道:
“朕本想让他们历练政务,择贤而立。”
“谁知这一试,竟试出了裂痕。”
“若不能早日调和,恐怕……帝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动荡。”
而在皇宫深处,三位皇子的目光,也正悄然交汇于一点——那张尚未落座的龙椅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