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生生不息的希望
微笑小油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3章 生生不息的希望,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微笑小油菜,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郑炫荣和李春旭讨论着下一步的改进方案,时不时在餐巾纸上画个简图。方稷和郑怀山坐在一旁,看着满院子的欢声笑语,两位老人的眼中都闪着欣慰的泪光。
在这片星空下,\"惠民一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它将会载着这群人的梦想,驶向祖国广袤的田野,为千千万万的农民带去希望。
而今晚的灯火、笑声与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一个月后,\"惠民一号\"微型播种机正式投入量产。第一批机器被运往海南各市县试用,反响热烈。
基地大院里停着几辆崭新的货车,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惠民一号\"播种机装车。机器外壳在朝阳下泛着淡蓝色的金属光泽,侧面\"惠民一号\"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轻点轻点!\"铁柱在一旁指挥着,时不时上前搭把手,\"这批要运到五指山去,山路颠簸,固定绳得多缠几道!\"
冯知微拿着清单逐一核对:\"使用说明书都放进去了吗?备用零件包每个机器配两套......\"
方稷拄着拐杖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时,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
\"方稷啊!你们创造了奇迹!\"周部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激动得有些发颤,\"第一批试用报告我看了,农民反响太热烈了!部里决定在全国推广这个项目!\"
方稷望向窗外,正好看见一个工人正往车上挂横幅,上面写着\"科技惠民,助力乡村振兴\"。他轻声说:\"这都是团队的努力......\"
\"还有个好消息!\"周部长打断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轴承厂接到了大量订单,许多下岗工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老工业基地振兴办专门发来感谢信,说你们这个项目救活了好几个厂子!\"
挂掉电话,方稷慢慢走到院子里,听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轴承厂接到了大量订单,许多下岗工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这让方稷心里热乎乎的。
郑炫荣和李春旭正在收拾行装。她们要赶回北京,继续新的研究项目,接她们的吉普车已经发动,后备箱里塞满了图纸和样品。
\"方老师,\"郑炫荣放下手中的工具箱,紧紧握住方稷的手,\"能和您合作是我们的荣幸。\"她的眼睛微微发红,\"这是我参与过最有意义的项目。\"
李春旭把一叠资料交给冯知微:\"这是我整理的材料性能报告,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她转身拍了拍铁柱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小伙子龇了龇牙:\"小伙子,好好干!农机事业的未来就靠你们年轻人了!\"
送别的时刻总是来得太快。吉普车缓缓驶出基地大门,郑炫荣从车窗探出头,用力挥手。铁柱追着车跑了几步,直到车子拐过椰树林再也看不见。
方稷深吸一口气,拄着拐杖转身对团队说:\"走,咱们去看看新一批的试验田。\"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庞,声音温和却坚定:\"惠民号只是开始,咱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本已经卷边的素描本晃了晃,\"不光是我,你们在田间有好的想法,都可以写下来画下来!科研就是要集思广益。\"
铁柱咧着嘴笑了,黝黑的脸庞在阳光下闪着光:\"老师,我昨儿个就琢磨着,要是给播种机加个自动计数功能,老乡们不就能知道一亩地播了多少苗嘛!\"他挠挠头,\"就是不知道咋实现......\"
冯知微眼睛一亮,立刻翻开记录本:\"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可以参考纺织厂的纱锭计数器原理。\"
郑怀山在后面听得直点头:\"年轻人脑子就是活络!\"
张地马提着保温壶,笑眯眯地没接话,不过看着铁柱的成长,张地马心里也很是欣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