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海神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章 出游,天人幽冥,月海神隐,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深夜,万籁俱寂,屋内的烛火轻轻摇曳,投下的光影在墙壁上晃荡。
众人交谈一阵,稍作歇息后,各自回了房间。青鸟拖着略显沉重的步子走进自己的房间,随手掩上门。他走到床边,身子一沉,坐了下来,抬手揉了揉眉心,试图缓解周身的倦意。
稍作平复后,今日在颖王府的种种画面,如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权贵们肆意玩乐、不顾人伦纲常的场景,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他的心间,令他烦躁不安。
他不禁长叹一声,心中满是悲凉。如今的大唐,被这般只知贪图享乐的权贵把持,指望他们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百姓而言,这些权贵不加倍压榨,就已然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如此世道,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这般感慨在他心头翻涌,搅得他难以入眠。
无奈之下,青鸟索性盘腿坐在床上,双手自然放在膝盖处,掌心向上,试图通过入定来稳定心神。他紧闭双眼,努力放空思绪,可脑海中却像一团乱麻,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怎么也驱赶不散。
自原州一路奔赴长安,这一路走来,他的所见所闻远超以往,心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身处长安,这座繁华却又复杂的都城,世道的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其中交织的因果更是千头万绪,难以梳理。
正如裴玄素所言,人心不古,世道已然失衡。曾经,他怀揣着满腔赤诚踏入这长安城,一心想要除魔卫道、守护百姓。可如今,这份初心正在这现实的磨砺中被一点点消磨,不安的情绪如同潮水般,在他心底肆意蔓延。
许久,青鸟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下意识地落在柜子上那柄黑剑之上。看着黑剑,他的眼神逐渐变得深邃,内心深处不禁涌起一股自我质问:“我们为大唐出生入死,降妖除魔,确实护得百姓免受魔族侵害。可面对这些权贵,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些权贵连自己的亲叔叔都如此欺凌,对百姓必然是视为草芥。裴玄素说得没错,百姓遭受权贵的欺压,远比魔族的侵扰更为频繁、更为可怕。”
紧接着,张天童说过的那些话,也在他脑海中回响起来。“上位者若对百姓不公,对国家无益,为何不能让有能力之人取而代之呢?百姓生活困苦,根源不在百姓自身,而是当权者贪婪无度所致。如今大唐百姓真正的灾难,正是这些权贵。”
回想起这些话语,青鸟惊觉,在今日种种经历的映衬下,张天童的话竟有几分道理。但这个念头刚一浮现,他便猛地打了个寒颤,内心一阵惶恐。
这想法,不就和张天童如出一辙了吗?自己不远千里来到长安,初衷是保护大唐的百姓,而非维护这些权贵的统治。
秦师兄今日说得对,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才是当下该坚守的。这些权贵的乱象,并非自己一己之力能够改变,也不该是自己此行的目标。自己来长安,不是为了入朝为官,攀附权贵,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些事情。
这般思索过后,青鸟整个人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突然放松了许多。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再次尝试入定。这一次,他努力摒弃杂念,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内心深处。
渐渐地,在眼前无尽的黑暗中,一道亮光仿若穿透云层,从天而降,他仿佛置身于那温暖的亮光之中,周身被暖意包裹,舒适无比。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在两个小家伙银铃般的笑声中,青鸟缓缓睁开双眼。今日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他简单洗漱后。一上午,他来到平安堂,帮着师伯他们做些杂事,或是给前来问诊的百姓递个药、打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午后,青鸟前往光王府。太妃早已等候多时,见他来了,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随后带着他在王府里四处走动。
一路上,太妃耐心地介绍着王府的布局、各处建筑的用途,以及平日里光王的活动范围。青鸟也明白,太妃希望自己能和光王成为朋友,陪伴他。
光王的智力如同孩童,平日里除了在家中玩耍,也没别的消遣。虽说如此,太妃依旧费尽心思,请了不少先生来府中,教光王读书识字、学习学问,只盼他能有所长进。
就这样,在王府里转了一圈,熟悉完环境后,天色渐晚,青鸟才回到大师伯家中。
此后的日子,青鸟每日的行程单调却规律,穿梭在光王府与大师伯家之间。晨曦初露,他便迎着朝阳,脚步轻快地迈向光王府。踏入王府,迎接他的,或是光王那纯真无邪的灿烂笑脸,或是太妃温和关切的目光。
在光王府中,许多时候,青鸟会陪着光王在王府的庭院里漫步。花园里,繁花似锦,彩蝶纷飞,光王穿梭在花丛间,时而驻足,好奇地观察着花朵上的露珠,时而兴奋地呼喊,拉着青鸟一同欣赏角落里新冒出的嫩绿新芽。
青鸟则面带微笑,耐心地跟在一旁,适时回应着光王的每一个发现,偶尔也会蹲下身子,为光王讲解花草的名称与习性。
而有些时候,光王会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拽着青鸟,嚷嚷着要一起去找先生讲课。两人一路小跑,来到书房。书房内,先生早已备好书卷,正襟危坐。
光王入座后,虽偶尔会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开小差,但在青鸟的轻声提醒下,也能努力跟上先生授课的节奏。
青鸟自己,也会在一旁静静聆听,从先生讲解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汲取知识,拓宽视野。
待课业结束,夕阳西下,青鸟又会伴着余晖,踏上归途,回到大师伯家中,结束这充实又平凡的一天 。
日子恰似潺潺流水,悠悠然平静地淌过,转瞬便过去了十日。这期间的天气,就像孩童的脸,变幻无常。有几日,万里晴空澄澈如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整座长安城烘得暖烘烘的;有几日又毫无征兆地乌云密布,墨色的云层滚滚而来,沉甸甸地压在天际,仿佛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更有那连日降雨的几日,细密的雨丝如牛毛般纷纷扬扬,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打湿了街巷,也添了几分清冷与寂寥。
每逢闲暇时光,青鸟便想着去探望李义山夫妻,或是前往随意楼,与三十娘促膝长谈。
李义山夫妇待青鸟如同手足一般,他盼着能和他们唠唠家常,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点滴。
他满怀期待地前往李义山家中,可两次登门,都未能见到李义山的身影。素娥阿姐每日里也是为家里操持,忙里忙外,青鸟也不好意思耽搁她。
转而奔赴随意楼,随意楼里的三十娘,聪慧过人,性情豪爽,与她交谈,总能让青鸟获得不少启发。本来渴望能与三十娘畅谈一番,却同样扑了个空,三十娘也是忙得不知去向。
而凤鸣和凤锦,每日都在秦仙衣的医馆里忙得团团转。她们穿梭在病患之间,一会儿帮忙抓药,一会儿照料病人,脚步匆匆,如同飞速旋转的陀螺,丝毫没有停歇的间隙。
看到身边的人都如此忙碌,各自忙于手上之事,青鸟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别样的滋味。自己虽有一腔热忱,却好似无处施展,时常闲得发慌。
他忍不住暗自摇头,对着自己一阵唏嘘,仿佛在这热闹繁华的长安城里,成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一时间,孤独与迷茫悄然涌上心头 。
如此又过了几日,期间,秦师兄通过傀儡灵传信,说各国使团陆续抵达长安,后续的事务愈发繁忙,无法回家。
之后的一天,秦师兄抽空回了趟家,取了些换洗衣裳,便又匆匆赶往鸿胪寺,投身于接待各国使团的忙碌工作之中。
青鸟暗自思忖,自己来到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了。在光王府的这段日子,倒也安稳,没人对自己起疑,也没有遭遇什么阻碍。
可令他发愁的是,关于查探细作一事,至今毫无头绪。而九月在鹤鸣山举行的玄门各派集会,却日益临近,时间愈发紧迫,容不得他再有丝毫懈怠 。
这一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恰是出游的好天气。青鸟如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踏入光王府。刚一进门,便见太妃满脸笑意,迎上前来,和声说道:“青鸟,今日你无需在王府忙碌。每月的这一天,我都会带着怡儿外出游玩散心。你来到长安也有好些日子了,不如今日与我们一道,去曲江池走走,如何?”
青鸟听闻,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惊喜。此前秦师姐就曾提及,要带他与师兄一同前往曲江池,无奈诸事缠身,计划一再搁置。
没想到今日,竟能有幸与太妃、光王一同前往,实在是意外之喜。他赶忙拱手行礼,言辞恳切地回应道:“好啊,一切但凭太妃安排,能有此机会,青鸟深感荣幸。”
于是,吴管家将早已安排好的车马准备妥当,太妃仪态优雅地登上马车,光王则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跟在其后。众人有序上车,启程前往曲江池。青鸟跨上骏马,在马车一侧随行。
这些时日的长安城,因异国使团来访,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街道上管控极为严格,一队队金吾卫身着鲜亮甲胄,神情专注,巡逻的脚步紧密而整齐。他们目光如炬,时刻留意着街道上的一举一动,确保城市的安全与秩序。
一行车马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驶向曲江池。抵达目的地后,太妃目光望向芙蓉园的方向,提议道:“咱们先去芙蓉园看看吧。” 众人纷纷应和,随即朝着芙蓉园走去。没一会儿,便来到了芙蓉园门前。
芙蓉园的大门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威严的宫殿屹立眼前。高大的门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朱漆大门上的金色兽面衔环,在日光下闪耀夺目,散发着皇家园林独有的尊贵气息。门前宽阔的石阶两侧,汉白玉栏杆雕刻精美,祥云瑞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想必是因异国使团来访,陛下特许芙蓉园向朝中权贵和异国使团开放,今日的芙蓉园人群熙攘,更是热闹非凡。
青鸟跟着太妃他们,置身于这热闹的场景之中,目光被这些新奇的景象所吸引。今日的芙蓉园,人群熙熙攘攘,犹如潮水般涌动。青鸟暗自庆幸,多亏了太妃和光王的身份,自己才有机会踏入这声名远扬的芙蓉园。
与此同时,芙蓉园内仿若被施了神奇的魔法,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汇聚四海来客的奇妙世界,异国人士的身影随处可见,为这皇家园林添上了一抹别样的瑰丽色彩。
就在一行人游览着院内的风景之时,青鸟心头陡然一凛,敏锐地察觉到一丝法力波动,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细微涟漪,在园内悠悠回荡。
他心中一惊,瞬间警惕起来,下意识地举目四望,目光如炬,试图在熙攘的人群与错落的景致中捕捉那丝异常的源头。
然而,他环顾一周,周遭皆是来来往往的游客,或欢笑交谈,或驻足赏景,一切看似平常,并无任何异样之处。他不禁暗自思忖,那一丝法力波动太过短暂,转瞬即逝……。
“青鸟,快快跟上。” 前方,光王清脆的呼喊声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他这才回过神来,赶忙抬脚,继续跟了上去。
太妃领着一行人来到一处楼阁前,放眼望去,四处都是游玩赏景的人,园内的凉亭也都坐满了人,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供闲坐的地方。见状,太妃优雅地抬手,指着不远处的紫云楼,提议道:“咱们去紫云楼坐一坐,歇息一番吧。”
当一行人沿着一条蜿蜒的道路前行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呼喊:“青鸟君。”
青鸟闻声,迅速向四周搜寻,只见在不远处的人群缝隙中,一个男子正高高挥舞着手臂,满脸笑意地向自己招呼,不是裴玄素又是谁。
在裴玄素身旁,裴夫人仪态端庄,裴婉君眉眼含笑,三人身旁,还站着几位陌生面孔。
其中一位男子,年约五十来岁,气质沉稳,身着锦衣绸缎;另一位男子与裴玄素年纪相仿,还有一位年轻女子,年纪与裴婉君相差无几,同样衣着华贵。青鸟心中暗自揣测,这位年长男子想必就是裴玄素的舅舅。
“青鸟,可是有相识之人?” 太妃敏锐地察觉到青鸟的异样,见他站在原地,怔怔地望着远处,便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果然瞧见有一群人,其中一人正热情地向青鸟挥手。
青鸟听到太妃的询问,连忙回应道:“那位便是我曾向太妃提起过的邠州刺史一家。”
裴玄素挥手之际,身旁的年长男子也看到了青鸟身旁雍容华贵的太妃,不禁面露惊讶之色,忙不迭地带着裴夫人一干人等快步走上前来。
他恭敬地对着太妃拱手,言辞谦卑:“微臣给事中黄文定,见过太妃、光王殿下。”
随行的众人听闻男子这番话,瞬间反应过来,也纷纷整衣敛容,向着太妃和光王一一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尽显恭敬。
“不必多礼,今日我也不过是出来闲游散心,大家随意些就好,不必拘礼。” 太妃脸上挂着和蔼的微笑,轻声说道,语气中透着让人安心的亲和。众人听闻此言,原本紧绷的身形这才放松下来。
她的目光温和地落在裴玄素身上,微微颔首示意,轻声询问道:“你便是裴玄素吧?”
裴玄素听闻,立刻身形一正,恭敬地回应道:“回禀太妃,正是在下。” 他微微欠身,姿态谦逊,神色间满是对太妃的敬重。
太妃脸上浮现出一抹赞许的笑意,缓缓说道:“我听青鸟提起过你,说你一心向学,立志钻研医道,只为造福百姓。如此志向,当真是我大唐的好男儿。” 她的话语不疾不徐,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让裴玄素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裴玄素还未及开口作答,一旁的裴夫人已赶忙上前一步,微微屈膝行礼,言辞谦卑地应道:“太妃过奖了,犬子平日里专注于春闱备考,钻研医道不过是闲暇之余的个人爱好罢了,实在不敢妄称能为百姓谋福祉。”
裴夫人一边说着,一边微微侧身,眼神慈爱地看向裴玄素,既为儿子被太妃夸赞感到欣喜,又不失分寸地表达着谦逊。
太妃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语气中带着几分欣赏,“哦?如此看来,令郎不仅心怀壮志,且学业精进,兴趣广泛,当真是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才。甚好,甚好啊。”
说罢,太妃轻轻颔首,那笑容恰似春日暖阳,愈发显得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她的目光随之柔和地转向一旁的裴婉君,上下细细打量了一番,眼神里满是期许,仿佛能透过裴婉君青春的面容,看到她美好的未来。“这是你的女儿吧?” 太妃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长辈特有的关切。
裴婉君听闻,脸上微微泛起红晕,赶忙上前一步,仪态优雅地盈盈行了一礼,轻声说道:“裴婉君见过太妃,愿太妃福泽绵长。”
太妃嘴角噙着一抹笑意,转而对着裴夫人说道:“你这女儿生得如此温柔可人,落落大方,不知可有许配人家了?”
裴夫人连忙微微屈膝,恭敬地回应道:“回太妃的话,小女年纪尚轻,这些婚嫁之事,还未曾提及。”
说着,裴夫人微微侧身,眼中满是慈爱地看向裴婉君,那眼神仿佛在向太妃诉说着女儿的纯真与美好。
“如此灵秀的娘子,日后定能觅得一门大好良缘,一生顺遂。” 太妃笑着说道,言语间满是对裴婉君的祝福。
裴夫人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连忙说道:“承蒙太妃贵言,愿借太妃吉言,小女往后诸事顺遂。”
几人一番寒暄过后,现场气氛融洽而温馨。太妃适时说道:“既然青鸟得遇故人,你们就在此好好畅谈一番,我和怡儿到楼上歇息片刻。”
说罢,太妃微微抬手示意,身后的婢女们立刻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她与光王,朝着楼上走去。
青鸟听闻太妃之言,心中满是感激,赶忙转身面向太妃,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言辞恳切道:“多谢太妃成全,如此,在下便与故友叙叙旧。”
他微微侧身,目光满含敬意地目送太妃与光王一行离去,直至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楼阁之中。
众人见状,纷纷整齐地拱手,身子前倾,行起庄重的送别礼。他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太妃离去的背影,直至太妃的身影在楼梯转角处彻底消失,这才像是紧绷的弦终于松开,周身渐渐放松下来。
原本因太妃在场而略显拘谨的氛围,此刻也悄然消散,空气中重新弥漫起轻松的气息 。
一旁的裴玄素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几步走到青鸟身旁,眼中满是关切,询问道:“哎呀,几日不见,青鸟君如今在长安过得如何?”
说话间,他还故意将眼神瞟向裴婉君,此时的裴婉君见到青鸟,脸颊微微泛红,眼中的喜悦之情如同春日盛开的繁花,怎么也掩饰不住。
“如今,我在光王府中,尽些职责。” 青鸟说道。
“我就说嘛,以青鸟君的身手和本事,在这长安谋得一席之地,进入朝中为官必定不是难事。” 裴玄素笑着,伸手拍了拍青鸟的手臂,言语间满是对青鸟的肯定与赞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