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15章 南京应对
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15章 南京应对,被轮流欺负的大美人儿小说,古月墨海,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元1913年1月15日,深冬的南京城笼罩在薄雾中,财政部科员陈墨年对着蒸汽暖炉搓手,铜制算筹筒在掌心焐得发烫。他袖口的「工」字布纹绣着稻穗与齿轮交织的图案,那是南京临时政府去年颁发的「民生技术」徽章,中央嵌着极小的抗磁砂颗粒,在晨光中随体温轻轻振动,仿佛藏着未醒的春讯。
「墨年,帮我核对抗磁砂民生配额单。」邻桌的老科员王伯推来一摞卷宗,镜片上蒙着蒸汽,「南洋华侨商会昨夜发来急电,说北洋巡防舰在马六甲海峡扣押了三艘运粮船,可星洲算筹学堂的学生仍把抗磁砂碎末藏在教科书里,缝进棉袜夹层偷运。」
陈墨年翻开卷宗,抗磁砂民用配额一栏用蓝笔圈着「优先匠人」四字,旁边贴着孙中山去年底巡视财政部时的手书便签:「矿脉为民生之本,非权势之私产」。墨迹边缘因频繁翻阅泛着毛边,他摸出算筹,在桌面排出「学堂-匠艺-民生」阵型,筹尖停在地图「星洲算筹学堂」的红点上——那里用抗磁砂墨水写着「以技换粮,共守共和」,字迹因受潮微微晕开,像极了家乡稻田的晨露。
「伯,北洋封的是海面,封不住人心。」他压低声音,算筹敲击桌面的节奏混入远处蒸汽钟的轰鸣,「上个月咱们试点的「算理邮包」成效如何?」
王伯往炉子里添了块竹碳,火星溅在卷宗边缘的《均输术》算筹图上:「寄往星洲的《三字经》到了,当地匠人拆开书页,用米汤刷出抗磁砂提纯口诀。」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闪过一丝忧虑,「但南洋气候潮湿,算筹墨水容易失效,得想办法改良。」
走廊传来轻快的皮靴声,稽查科的年轻科员抱着卷宗路过,腰间挂着刻有「公义」的算筹——那是南京政府去年新制的「匠人护盾」,内置薄如蝉翼的抗磁砂膜,可检测公文是否含北洋「忠孝牌」的监控磁粉。「陈科员,」稽查员放下卷宗,露出袖口洗得发白的「平权」布纹,「铁锚堂从皖北传来消息,说北洋在徐州增兵,磁导炮阵地距咱们的抗磁稻田不到三十里。」
陈墨年的算筹轻轻顿在桌面上,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家书,父亲在信里说,村口的「共和稻田」已改种冬麦,犁地时耕牛蹄铁嵌着铁锚堂送来的抗磁砂片,犁出的田垄曲曲折折,像极了算筹摆成的「迷踪阵」。「皖北的「声波稻笛」试过了吗?」他指了指墙上的「拥护共和」标语,标语边缘的抗磁砂颗粒在蒸汽中显形为农具图案,「把算筹刻进犁铧,牛走一步敲一下,说不定能打乱北洋磁导炮的瞄准频率。」
王伯从抽屉深处摸出完整的「民」字算筹,筹身刻着稻穗与铁锚环绕的图案:「今早收到铁锚堂的「稻浪阵」图纸,」他用算筹敲了敲桌面,「在稻田里埋竹管,炮声一响,积水会顺着竹管震荡,把磁导冲击波变成灌溉的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