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算学扎根
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章 算学扎根,被轮流欺负的大美人儿小说,古月墨海,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均州城外的荒田上,陈阿福蹲在新垦的麦田里,手中的铁制量尺刻着《农政全书》的田亩换算表:“一亩方百步,合今制二百四十步,”他对围坐的佃户们演示,“量地时先定纵横基线,再用‘勾股测望法’算坡地折平——比老胥吏的‘步弓’丈量准三成。”
算学吏们背着算盘穿梭在田埂间,每块田地的“肥瘦等级”“播种量”“预计收成”都登记在《屯田清册》上。李煌的官靴沾满春泥,捧着刚从州衙抄来的《万历鱼鳞图册》:“当年张居正清丈田亩,靠的是实地绘图,”他指向清册上的算题,“如今咱们用算学公式,肥瘦田赋税差两成,全写在《农桑算要》里。”
帐棚内,老佃户王老汉盯着算学吏递来的“分田单”,上面用朱砂标着“上田每亩征粮一斗,中田七升,下田五升”:“从前胥吏说俺的田是‘中田’,却按‘上田’收粮,”他摸着单页上的火漆印,“现在量地用铁尺,算粮用算盘,咱认得清数。”
陈阿福忽然发现远处田埂有争执,几个佃户围着胥吏比划:“这块坡地去年算三亩,今年咋成了两亩五?”他走过去,用量尺重新测算:“坡度过二十度,需按《九章·商功》折平,”他在地上画着斜面图,“高五尺,水平距三尺,实际田亩要打七折——这是算学馆新教的。”
更鼓敲过三更,屯田所的油灯映着《均州土地分类表》:“新垦田两千顷,其中上田占两成,中田五成,下田三成,”李煌的算盘停在“赋税总额”条目,“较预估少征三千石——因为坡地折平法让下田多了四百顷。”陈阿福却点头:“百姓少缴的粮,能换得民心,比数据好看重要。”
千里之外的北京,嘉庆帝正在校订《州县算学官制》,特别增设“农算吏”一职:“每个县设三名,专管田亩丈量、赋税核算,”他对户部尚书说,“算学吏的考成,以‘田亩误差率低于半成’‘赋税纠纷减七成’为准——治民之要,首在算清土地钱粮。”
均州的算学馆里,新招收的佃户子弟正在练习“步量法”:用竹竿绑成“十字测杆”,测田时横竿定宽,竖竿定高,再套入算学公式。王老汉的孙子举着小算盘,念着《农桑算盘歌》:“上田肥,下田瘦,坡地折平七五斗;算清亩,核清粮,胥吏骗咱没处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