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章 筹备扫盲,被轮流欺负的大美人儿小说,古月墨海,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嘉庆十九年·春·直隶保定府

二月的保定府飘着细雪,城隍庙前的青石板结着薄冰,王大栓蹲在香案前的阴影里,手中竹篾笔在桑皮纸上洇开墨痕。他改良的“天工识字板”摊在膝头,竹篾边框磨得发亮,正面“日、月、水、火”四个楷书字用桐油勾边,在雪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背面“日头、月亮”的直隶土语注音,是他花了半个月跟着赶车把式学来的。

“大栓哥,府学教谕派人催了三回了。”学徒李福贵抱着一摞竹篾纸,纸页间夹着晒干的槐树叶,“说各州县的里正都在等样板,可咱们才试印了三十块板子——”他忽然瞥见王大栓袖口露出的黄铜腕带,那是三年前在泉州港护侨时留下的,腕带内侧还刻着“技可化民”四个字。

王大栓没抬头,笔尖在“火”字底下添了三簇竹篾纹:“急不得。上个月在清苑县,有个老汉把识字板当门神贴,说官话字注音能镇邪。”他放下笔,呵了口热气暖手,望着城隍庙檐角挂着的冰棱,想起去年冬天在紫禁城数据房见到的场景——墙上挂着丈许长的“直隶民生图”,用不同颜色标注识字率,保定府周边的浅红色区块像未愈的伤口,“庄户人不认字,不是因为笨,是因为字没长在他们的灶台上。”

李福贵蹲下来,指尖划过识字板背面的土语注音:“可老辈人说,学官话是丢了祖宗言语,前儿个西巷的刘大爷还骂咱们‘数典忘祖’呢。”他从怀里掏出半块烤白薯,热气混着雪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

王大栓接过白薯,烤焦的薯皮烫着掌心:“刘大爷是不是总在灶王爷画像前念叨‘灶王爷爷保平安’?”他忽然笑了,用竹篾笔在桑皮纸上画了个灶台,台上摆着铁锅、米袋,旁边站着戴官帽的灶王爷,“明日去请府里的画匠,把灶王爷两边的对联改成‘灶前识五谷,锅里煮千言’,再给每个字配上直隶土话和官话对照——老百姓给灶王爷上香时,顺道就认了字。”

雪片忽然大了些,城隍庙的铜铃在风中轻响。王大栓站起身,拍了拍棉袍上的雪粒,看见香案上的签筒歪在一边,露出半截木签,上面写着“识字通神”四个字——这是府学教谕特意让庙祝换的签文,他却觉得荒唐:“神神鬼鬼的话少信,咱们的字要长在百姓的手茧里,长在账本的数目里,长在给远方亲人写的家信里。”

巷口传来车轮碾雪的声响,一辆青布篷车停在庙门前,下来个穿皂隶服的中年人,怀里抱着个漆盒:“王师傅,直隶总督署转来的京报——”漆盒打开,里面是半幅黄绫,上有嘉庆帝朱批:“直隶识字率不足两成,甚于南洋蛮夷之地,着速办。”朱笔在“蛮夷”二字上圈了又圈,墨色浓得能滴下来。

王大栓的手指划过黄绫上的朱砂印,想起三年前在“开物号”甲板上见过的嘉庆帝朱批,同样的朱砂,同样的急切,只是那时为护侨,此刻为启民智。他忽然问皂隶:“可知道总督署的‘民生安全度热力图’更新了?保定府的浅红区块,得变成浅黄才算及格。”皂隶点点头,哈着白气退下。

“大栓哥,您说皇上为什么这么急?”李福贵望着篷车远去的方向,鼻尖冻得通红。

王大栓捡起被雪水打湿的识字板,用袖口擦了擦:“去年冬天,山东有个粮商不会记账,被牙行骗了三成粮款,一气之下投了河。皇上在数据房看了卷宗,拍碎了茶盏——没文化的百姓,连自己的血汗都守不住。”他指着城隍庙外墙新刷的“识字兴邦”标语,石灰水在砖墙上洇出不规则的痕迹,“兴邦不是空话,得让每个庄户人都能看懂地契,让每个妇人都能给丈夫写封平安信,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耕’和‘读’都是手上的功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天天视频入口

流浪的三色猫

美国bigcockmen

糖醋百骨

游泳教练在水下狂C我

星月掩云

日本震床的视频在线观看

云在青霄水在瓶

连欣泄漏圣光

程知恩

扑倒竹马慕娇妍

邪恶的胖子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