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0.
陆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0.,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陆坪,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并能发动群众,进行不懈的努力,终能获得成功。
本文通过移山来写愚公,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高大的形象。
毛主席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曾以“愚公移山”作题目,并信用这个故事,来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向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军的今天,学习这篇文章,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仍具有重大意义。
译文(参考):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山很高(万仞)。大山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
北山有一位老公公(愚公),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苦于住在山北面,道路被山堵塞,出入绕远(迂)。
一日愚公聚集全家人计议说:“我和你们尽全力削平险阻,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可以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
妻子提出疑问:“以您之力,尚不能毁坏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而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呢?”
众人说:“可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和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三名成年子孙,凿石挖土,用土筐把挖下的土石运到渤海之滨。
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一遗孤,才换牙(约7、8岁),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移山。冬夏换季(一年时间)才回来。
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道:“是我太不惠了。你以残年余力移山,只能挖下山的少许草木,那土石怎么办?”
愚公长叹道:“我心力坚强,坚不可摧,力量却不如妻子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有儿子留下;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了。
山神知晓后,怕他这样没完没了地干下去,状告天帝。天帝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到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
自此,冀州南部,汉水南面,便没有大山阻挡了。
注释:(见下一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