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麻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8章 ,陶笛声(求订阅!),1987我的年代,三月麻竹,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陶笛声(求订阅!)
南京路是沪市的大马路,十里长街,繁花似锦,闻名于世。</p>
而在复旦,也有一条大马路,它就是后世的光华大道,在八十年代别称“南京路”。</p></p>
为什么称它是“南京路”呢?</p></p>
因为它是复旦校园东西向最长的大道,全长近800米,热闹喧哗。每当上课时,学生人流即由东(宿舍楼)向西(教学楼)行进;下课后,大家又由西向东,涌向宿舍与食堂。</p></p>
沪市南京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店。</p></p>
复旦“南京路”两侧则有专栏和墙报。内容五花八门,每天吸引着不少学生。现如今没有电脑、手机,更没有互联网,复旦最新要闻、娱乐八卦以及诗歌、小说,主要出现在“南京路”上。</p></p>
从复旦正门进去,最先看到的是伟人雕像,李恒驻足瞻仰一番后,同邹平出现在了校园南京路上,两人没去管那些诗歌和新闻,而是在沿着公告栏细细察看,只是可惜,寻了许久也没发现出租房子的小广告。</p></p>
又把附近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小贴纸摸索一边,依旧没有。</p></p>
半个小时过去,两人对视一眼,脸色慢慢变得沉重了起来。</p></p>
邹平安慰道:“我们干脆直接去教职工宿舍区域看看,说不定那边有。”</p></p>
李恒想了想,点头,也只能如此了。</p></p>
复旦教工宿舍一般分布于国年路、国权路、国顺路上,说是宿舍实际上是教工独立分配房,告别校内集体宿舍生活的开始。</p></p>
说到复旦宿舍,其实还挺有历史的,在过去有着三村四庄之称,”又名“复旦村庄”,内有一二百幢日军占领时期遗留下来的平房、小楼和联排建筑,构成“村舍”。是复旦由渝返沪时师生宿舍的统称。</p></p>
它们是庐山村、徐汇村、嘉陵村、德庄、筑庄、淞庄和渝庄。分别寓意七个地名:庐山、徐家汇、嘉陵江、赫德路、贵阳、吴淞和重庆。</p></p>
解放后,为了要与“旧复旦”切割,复旦不少地名、楼名都被改名,不少以阿拉伯数字替代——从此,“三村四庄”名称不复存在。</p></p>
如,庐山村改为靳以、卢于道等牛逼轰轰的教授。</p></p>
徐汇村也不遑多让,有出过汪东、周谷城、周予同、蒋天枢、漆琪生、萧乾、方令孺、张孟闻等猛人。</p></p>
章益校长也住在徐汇村,他所居住的31、32号,被人称为“章公馆”。</p></p>
李恒已经走累了,可想着自己迫切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于是跟了过去,不然能怎么办呢?</p></p>
只能如此了。</p></p>
两人带着侥幸的心情,又耐着性子找个把小时有多,眼看太远快要落山了,快到饭点了,可结果依然空空如也,四处碰壁。</p></p>
“老李,咱歇会,我腿抽筋,走不动了。”</p></p>
在芦山村一处落底院子门口,四处观望的邹平走着走着猛然摔了一跤,摔个狗吃屎,哎哟一声爬起来就这坐到了旁边的红砖台阶上。</p></p>
后头的李恒赶忙走过去,关心问:“老邹,你没事吧?”</p></p>
“没事,没事,歇会再走。”邹平指指右侧的干净红砖,示意他坐下。</p></p>
满头大汗,确实很疲惫了,李恒喘口气,真一屁股坐了下去。</p></p>
邹平望着对面的小楼,忽地感叹道:“这里的住所环境真好啊。”</p></p>
能不好吗?</p></p>
要知道庐山村原是日本军官和高级职员寓所,约有两层小楼20余幢,每幢楼都自带院子,楼上有阁楼、晒台和储藏室,楼内设厨房、卫生间,有煤气和抽水马桶。</p></p>
不过李恒没接话,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悠扬的陶笛声中。</p></p>
声音来自正前方这幢小楼,吹奏的曲子是《故乡的云》,声音优美、清脆、嘹亮,有种独特的韵味。</p></p>
邹平似乎也沉浸在了陶笛声中,直到一首完毕,才再次开口,“能吹出这么静心的曲调,我想这人一定是个细腻平和的人。”李恒赞同这话,就如喝酒品人一样,音律也一样能辨人。</p></p>
又听了一首曲子,邹平站起身说:“老李,我们再去燕园看看,那边红楼说不得有空房。”</p></p>
李恒没动,而是仰头望向斜对面阁楼上的一年青男人,对方双膝旁坐在阳台上,手捻一串红色念珠,也居高临下看着李恒。</p></p>
或者说,李恒坐了多久,对方就看了李恒多久。</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