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

“多谢两位相公支持常平新法的推行。我会尽快梳理出常平新法和常平新军章程,将其交给中书省。”</p>

李隆基离开以后,李瑄向李林甫和裴宽说道。</p>

“现在李相是我辈中人,门下省只能全力支持李相推行新法。扼制土地兼并,百姓衣食无忧,这是身为宰相的心愿!”</p>

裴宽向李瑄回答道。</p>

他和李林甫有本质的区别,他不赞成新法,是考虑国家。</p>

李林甫不赞成新法,是为权力。</p>

事已至此,裴宽也只能尽力去支持李瑄。</p>

他不是迂腐到“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人。</p>

“李相才华惊世,我期待李相大显身手。”</p>

李林甫皮笑肉不笑地说道。</p>

李瑄如果玩弄权术,他没有丝毫的信心去对抗。</p>

可李瑄偏偏变法。</p>

这给了他机会!</p>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p>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李瑄笑了笑,看着中书门下正堂上挂的两句诗。</p>

一首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充满积极向上,令人鼓舞的力量。</p>

一首是李瑄抄袭王安石变法时写的《元日》,代表着革旧迎新。</p>

当年在元正宴会上,因为改元为载,李瑄献上这首诗,被李隆基下令挂在中书门下堂。</p>

不论是长安和华清宫都有。</p>

不久后,人们会认为早在几年前,李瑄军功未重的时候,就有变法图强的心思。</p>

“李相有何感想呢?”</p>

李林甫有时候能看懂李瑄,有时候又觉得看不懂。</p>

“深感责任重大!进入这个地方,一定要始终如一,不能成为千古罪人。”</p>

李瑄看着李林甫说道。</p>

“是极……”</p>

李林甫被看得发毛,只讪讪一笑。</p>

“李相,我带你前往诸房参览……”</p>

裴宽见气氛尴尬,主动提出带李瑄观看中书门下堂的其他地方。</p>

中书门下堂,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架空六部尚书的权力。</p>

但此时六部尚书,皆主事中书门下。</p>

比如李瑄,成为吏部尚书后,主事吏房,使李瑄掌管着吏部大权。</p>

包括吏部侍郎李彭年就兼任吏房的差遣。</p>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p>

这使李瑄的权力表面上不如李林甫和裴宽。</p>

但皇帝信任,托付更多的使职和政务,在中书门下堂,也会询问李瑄的意见。</p>

如果一直采纳李瑄意见,而不听李林甫的言语。</p>

久而久之,李林甫首席宰相的身份就会名存实亡。</p>

而李瑄恰恰有这种趋势。</p>

领常平新法大使以后,意味着这么重要的国策,由李瑄主持。</p>

这对首席宰相来说,本就是巨大失败。</p>

李瑄虽只主事吏房,但他是宰相,有权过问其他诸房事务。</p>

使职差遣正朝着不对的方向发展。</p>

使职由皇帝以敕令任命﹐专管某一具体职事﹐属于差遣性质。让皇帝的权力变得更大。</p>

这对皇权来说是好事。</p>

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p>

官曹虚设﹐俸禄枉请﹐一饭而归﹐竟日无事。</p>

如果使职进一步发展,到达这种地步,那吏治就会变得更加笨重,对国家的危害巨大。</p>

李瑄现在还无法改变这一局面。</p>

“左相,我昨日听说此次制科,野无遗贤。录取的十二人皆是在职的朝廷命官。唉!野无遗贤怎么能这样用呢?”</p>

裴宽刚李瑄介绍完诸房后,李瑄突然向裴宽说起这件事情。</p>

“恐朝野文人士子,因此失望。国家会失去很多人才。”</p>

裴宽向李瑄答复道。</p>

他也非常不满“野无遗贤”的事情,李林甫为讨李隆基欢心,把无数文人士子的努力当成儿戏。</p>

他身为左相,都觉得脸面无光。</p>

“开科举士,本就是为平民百姓机会。天宝二年的‘曳白’事件还未过去几年,就又发生‘野无遗贤’。有才华的人怕是隐居在山上,也不会再参加科举。身为宰相,我们要杜绝这类事情发生,让文人士子重新对科举有信心,相信科举是公平的。”</p>

李瑄神色凝重地向裴宽说道。</p>

“李相有何高见?”</p>

裴宽立刻问道。</p>

他知道李瑄虽年纪轻轻,但脑袋里装的东西绝对是货真价实。</p>

虽常平新法有待商榷,但立意非常明确。</p>

“考生拿到试卷,签上名字后,立刻将名字糊住。考官改卷的时候,不得撕开名字,违者严惩。每一次科举,必须由所有宰相一同揭开名字,公布成绩。”</p>

李瑄向裴宽说道。</p>

他认为科举糊名制,现在正是时机。</p>

李瑄会为李隆基营造一种“野无遗贤”后果的严重性。</p>

李隆基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p>

而科举糊名制,给李隆基一个台阶下。</p>

糊名本触犯士族和权贵的利益,但在此情况下,士族权贵如果反对糊名,立刻会被口诛笔伐。</p>

糊名制明显是根据李林甫“野无遗贤”而设,会对李林甫造成一定打击。</p>

“此实施起来,恐有困难。”</p>

裴宽眉头一皱,他是闻喜裴氏,当然知道他们这个姓氏就是加分项。</p>

糊名制度下,糊住五姓七望,糊住裴杨韦杜,糊住关中贵族。</p>

哪怕有野无遗贤事件,这些大族也会十分不愿。</p>

“时机已至。现在当趁着一些士族子弟对野无遗贤之事怨恨,尽早糊名,否则机会就难找了。”</p>

“以前左相在任润州司马的时候,为人清廉刚正,当时有官吏送你鹿肉,知道你不收,悄悄放下肉就走。你无处退礼,于是就将鹿肉埋在后院中。汉代名臣羊续庭前悬鱼,都不过如此!”</p>

“世人一向称赞左相,所以我才与左相一同商议为国的大事件。你仔细考虑一下,我希望与左相联手处理此事,流芳百世。”</p>

李瑄没有让裴宽立刻答复,给裴宽一定时间考虑考虑。</p>

在群相的制度下,有两个宰相共同推行一件事情,就能对另一位宰相进行压制。</p>

他要拉拢裴宽,在某些事情上,完成统一战线。</p>

“不用考虑了!有章程以后,不论是中书门下堂,还是朝堂。我都会支持李相的决策。”</p>

裴宽十分果决地同意科举糊名。</p>

正如李瑄对他的夸赞一样,他这一生从不贪污受贿,所以能到这个位置。</p>

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需要姓氏为其加分。</p>

“有左相的支持,大唐的前途更为光明。”</p>

李瑄心中已经在想如何去实施。</p>

向裴宽拜别以后,李瑄来到华清宫一带吏部的衙门。</p>

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全国文职官员任免、铨选、勋封、考课、升降、调动等。</p>

在开元二十四年以前,吏部还主持科举,但以后将科举的主试权交给礼部。</p>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各自职属不同。</p>

其各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如吏部司郎中,属于吏部除了尚书和侍郎以外权力最大的人。</p>

吏部司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司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勋司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主事三人,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p>

从这些能看出吏部的庞大。这些都是朝廷命官,另外还有一些刀笔吏、流外官,加上郎中等各种职位,连中书省、门下省的人数,都不及吏部。</p>

“拜见李相!”</p>

李瑄冒雪来到吏部衙门以后,吏部侍郎李彭年率领吏部百官出衙门迎接李瑄。</p>

吏部侍郎设两人,但现在只有李彭年一个吏部侍郎。</p>

李彭年善于剖析,只治吏的才干。</p>

“办公时间,诸位不必多礼。回衙门处事吧!”</p>

李瑄让李彭年和裴遵庆等吏部官吏免礼。</p>

他初来乍到,许多事情还需要了解。</p>

一般兼任尚书的宰相,都会把本部尚书事,托付给侍郎。</p>

李瑄虽然不任中书、门下,但他需要推行新法,一定比左相右相还忙碌。</p>

而且李瑄不相信李彭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那年华娱

做梦的木头

亮剑:我杀敌能爆航母

穷玩战术富玩火力

你管这叫创业?

大一大夫

慢性齿痕

红牛地瓜

七零军嫂狠又媚,京圈首长受不了

就是艾米呀

无情道不一直是合欢宗热门选题吗

陆啾啾从不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