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火逸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2章,~紧~粗骚媳引勾公日本,火逸仙,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蒙古虽然衰落了,但对付明朝的骑兵还是绰绰有余的!”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自信和不屑。</p>
“今天你说什么我都不出兵!”他的声音坚定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p>
多铎气得直指济尔哈朗:“你说话注意点!”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和不满。</p>
“彼此尊重!”济尔哈朗也毫不退让,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冷冽和威严。</p>
两人眼看就要动手了,这时小皇帝福临突然开口:“各位叔叔别吵了,听听范先生的意见吧。”他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一股清泉涌入这紧张的氛围之中。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透了这世间的纷争与纠葛。</p>
在众人紧盯之下,范文程缓缓起身,他那沉稳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他郑重其事地行礼,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沉稳地说:“陛下,各位大人,请稍安勿躁,听我一言。”</p>
豪格,这位身形魁梧的亲王,猛地一拍桌子,不耐烦地喊道:“别废话了,快讲重点,本王没空听你啰嗦!”他的脸上写满了不耐烦,仿佛时间对他来说比黄金还要珍贵。</p>
范文程强忍着心中的不满,他深知这位亲王的脾气,但还是选择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想当年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初起兵时,便定下了联合蒙古对抗明朝的策略。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也一直沿用这一策略,使得我大清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壮大。”</p>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将众人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现在明朝想要图谋草原,我们大清如果坐视不管,怎么向天下人交代?蒙古如果归顺了明朝,失去援助还算小事,就怕明朝得到好马,训练出精锐骑兵,到时候我大清可就大难临头了!”</p>
范文程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敲打在众人的心上。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帮助蒙古,而且要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大清的安危。”</p>
范文程的话音刚落,众人面面相觑,一脸惊讶。他们没有想到,范文程竟然会提出如此大胆的建议。</p>
豪格瞪大眼睛,怒视着范文程,仿佛要将他看穿一般:“范文程,你莫非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就算给了明朝好马又能怎样?关宁军不是明朝的精锐吗?还不是被我们八旗军给打败了。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们怎么会失去辽东?”</p>
多铎也附和道:“范文程,你别太过分了,别给敌人长志气,灭了我们自己的威风!”他的脸上写满了不屑,仿佛范文程的建议是对他的一种侮辱。</p>
众人一个个趾高气扬,不屑一顾。他们无法接受范文程的建议,认为这是对大清的一种背叛。</p>
然而,范文程却微微点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深知,要改变这些人的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崇德六年,也就是林小风十四年,松锦之战后,明朝在关外的地盘几乎全失,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到了顺治元年,也就是林小风十七年,吴三桂又放弃了宁远,归顺了山海关。从崇德六年到顺治元年,整整三年时间,如果关宁军真的那么不堪一击,我们八旗军又怎么会三年都没能攻下宁远呢?”</p>
范文程的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众人哑口无言。他们无法反驳这个事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安的情绪。如果明朝军队真的那么弱,那么八旗军也不过如此。</p>
“好!”摄政王代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打破了沉默,“我支持范先生的意见,各位大人有什么看法,尽管说出来,最后请圣上裁决。”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p>
济尔哈朗。</p>
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一个明智而果断的年轻人,将传国玉玺献给了皇太极,以此表明了自己的归顺之意。而皇太极也慷慨地封他为满清的察哈尔亲王,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草原上的各部落宣告着满清的威严和实力。</p>
然而,对于黄金家族来说,他们在草原上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想统一蒙古的梦也破灭了,额哲没有儿子,继承察哈尔部的是他弟弟阿布鼐。</p>
大同北边五百里的地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这里,阿布鼐正坐在帐篷中,看着济尔哈朗写来的信。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决定。旁边坐着一个女子,她的长相并不出众,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股坚韧和果断。她名叫爱新觉罗马喀塔,实际上是皇太极的二闺女,也是阿布鼐的媳妇。</p>
皇太极为了拉拢蒙古,将马喀塔嫁给了额哲。然而,额哲一死,按照蒙古的风俗,马喀塔又嫁给了阿布鼐。这对于马喀塔来说,无疑是一种命运的捉弄。但她却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因为她知道,她身上背负着的是满清和蒙古之间的联姻重任。</p>
阿布鼐对马喀塔笑着,但他的笑容中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恨意。虽然表面上他对满清人挺恭敬,但内心里却早已充满了不满和愤怒。他时刻铭记着父亲林丹汗的仇恨,渴望着有一天能够报仇雪恨。</p>
他把信推到马喀塔面前,冷冷地说道:“盛京那边说援兵快到了,要我们拖住明军。还有啊,我现在还没正式继承察哈尔王的爵位呢,别老叫我王。”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和嘲讽。</p>
马喀塔笑着应了一声,她的笑容中带着一丝无奈和苦涩。她知道阿布鼐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明白他身上的重担和压力。但她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陪伴在他身边。</p>
马喀塔又看了看信,然后抬起头问阿布鼐:“你后悔杀了明朝的使者吗?”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和忧虑。</p>
阿布鼐一脸严肃地回答:“不后悔!察哈尔现在归了大清,明朝这么做就是挑衅。我作为察哈尔王的弟弟,怎能不维护大清的威严?”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仿佛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动摇他的决心。</p>
马喀塔点点头,她明白阿布鼐的立场和决定。她知道他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也明白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但她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支持他、陪伴他。</p>
夫妻俩打闹间,马喀塔突然问起了战事策略。她想知道阿布鼐是如何打算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p>
阿布鼐笑着说他已经布好了局,打算诱敌深入,然后断了明军的粮道,让他们自己乱起来。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自信和狡黠,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p>
马喀塔却劝他别小看敌人,毕竟明朝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但阿布鼐却自信满满地说:“放心吧,我心里有数。这次一定要让明朝知道我们的厉害!”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股强烈的自信和决心。</p>
另一边,在阳和卫里头,李性忠、刘肇基、唐胜宇、祝凤翙等人正围坐在一起,商量着军事大事。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凝重,仿佛即将到来的战争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较量。</p>
祝凤翙担心地说:“我们的粮草不够啊,深入敌后怕撑不住啊。”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和不安。</p>
李性忠一听就急了,他猛地一拍桌子说:“还没打就想着退,不像话!我们是大明的将士,怎能畏惧敌人?”他的声音响亮而坚定,仿佛要给所有人打气。</p>
祝凤翙赶紧解释道:“我不是想退兵,我是担心粮食不够啊。一旦深入敌后,补给线就会被拉长,到时候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啊?”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焦急。</p>
刘肇基笑着安慰他说:“打仗嘛,靠的就是战利品补给。不过骑兵带的粮食有限,胜败都难说。更何况战马食量大,根本没法持久作战。所以啊,我们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从容和自信,仿佛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p>
祝凤翙又问起蒙古人西征的办法,想从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刘肇基便仔细分析了蒙古人西征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取得胜利的。听完刘肇基的分析后,大家都沉默了。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战争将是一场艰难的较量,但他们也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是大明的将士,必须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而奋斗到底!</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