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县试3
姜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8章 县试3,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姜禾,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检查无误后,交卷。
考棚里冷,沈淮不愿多待,这次他依旧是第一批。
魏渠和王宇川四人很快出来,都说第二场题目不难,有信心通过。
结果还真是,他们五人都通过了第二场。
县试第三场叫再覆。
五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义《孟子.梁惠王上》篇中的关注名声、重视农业的内容,限二百字内。
考题比之前的难。
五经题出自《尚书》,“明良”之论,有何启示。
这里的“明良”,强调帝王贤明,臣下善良,二者相互配合,答题时需要引出这种关系的重要性,还要借历史典故来支撑论点。
答题思维跟四书题方式还是有点区别的,这里涉猎较广,需要从多方面来论述。
而且涉及到的层次更深。
沈淮捋好思路就下笔。
因为篇幅有字数限定,所以语言要简练,观点要清晰,论证要充分。
最后是以“桃花”为题赋诗一首。
这类型的诗,沈淮练过不少,所以也没花费多少时间。
律赋的话,格式相对自由,写起来也比较顺手。
出考场时,大家的精神面貌明显变了很多。
因为第三场的难度比较明显。
魏渠当晚失眠了,直到第二天看到自己的名字,他才兴奋的跳起来。
一直嚷着自己要凉的王宇川,通过了。
沈淮看到二人蹦蹦跳跳的样子,真心替他们开心,至于陶行简和陈观二人,在对答案的时候,沈淮就猜到他们两个会过。
果真不假。
第四第五场一起考,称之为连赋。
经文一篇,诗赋一首,骈文一篇,策论一篇。
这两场考试,内容比较灵活,主要是看考生对经文的理解和阐述能力、诗赋创作和骈文的写作能力。
如诗赋,以“春雨如膏”为题,没有像前面那样,要求是五言八韵或者五言六韵,在这里可以自由发挥。
至于策论,以郡城开通运河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侧重考生对时政的分析以及解决办法。
关于运河题目,他们押过题。
毕竟这是雍州郡的大工程之一,以前的县试没考,说不定以后会考。
还真押对了。
沈淮先在草稿上打框架,捋清思路,酝酿好才开始动笔。
别看内容比较灵活,实则难度加深。
不管是语言要求,还是对经典的引用,都需要提炼过了才能用,尤其是策论,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沈淮出来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噜叫。
“哎呀,饿了呀,那你们先去附近吃点东西,不用等宇川他们了。”王地主笑着说道,“上次说好了,考完就到酒楼吃一顿,酉时三刻,你们到福瑞楼就行。”
“王叔放心,我们会准时到的。”
沈淮肚子饿,说完话便拉着沈继业去觅食了。
【作者有话】县试考完了,大家猜猜,沈淮考第几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