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9章 流水读书,文豪1978,坐望敬亭,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流水读书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晚宴上周扬与林朝阳的对答,在之后的两天里迅速传遍了燕京界,并为同行们广泛关注。</p>
跟许多南方的作家比起来,北方尤其是燕京的作家们很懂政治,也会不自觉的在作品中体现出这种倾向。</p>
寻根如今风头正劲,除了大批拥趸的出现,也必然要面对来自界、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反对、批判浪潮。</p>
至今尚未发声的官方喉舌们态度不明,周扬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态度。</p>
如此看来,寻根所要面对的舆论压力恐怕还很大啊!</p>
同行们的猜想和讨论不会改变什么。</p>
晚宴结束的推波助澜,关注者越来越多。</p>
关注的基数越来越大,赞成者多了,反对者自然也多了,四月份开始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反对寻根的文章。</p>
除此之外,各地的官方喉舌也开始发声,对于寻根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赞美、批判皆有。</p>
这种情况在八十年代再正常不过了,整个国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除了最高层的领导对于某些关键事务的一锤定音,没人能做到对于新鲜事物赶尽杀绝。</p>
这不仅是胆量的问题,也是现实的制衡。</p>
在这样的时代里,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存,它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但要说坏,也谈不上。</p>
李杭育回到家乡后,将他所写的那篇《理一理我们的根》投给了《沪上》并顺利发表,引发了不小的反响。</p>
这篇文章是继《的根》之后,寻根的又一有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寻根的丰富性,也给寻根如今的热闹局面添了一把火。</p>
寻根的风潮仍在不停的刮着,林朝阳这个首倡者经历着赞美,也遭受着诋毁,暂时对于他本人没什么影响,生活一如既往的平静。</p>
清明后的周日,他带着妻儿去圆明园玩了一圈,然后去陶家吃晚饭。</p>
吃饭时,家里人少不了要关心关心最近外界的那些声音,林朝阳表现的十分泰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p>
陶玉成艳羡道:“你现在的影响力可太大了,随便发了一篇文章,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声。再发展发展,我看不比前年张华救老农那事影响力小。”</p>
林朝阳摇摇头,“不能这么比。张华那件事是有着社会性影响的,关系到社会伦理。我们这个讨论,实际上还是集中在文化界。”</p>
陶父向来欣赏林朝阳这种处变不惊的定力,但他听着林朝阳的话,还是笑着说道:“你也不用谦虚,能影响这社会上的某一个领域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p>
一家人闲聊着天,门口响起动静,是陶玉墨回来了。</p>
陶母一见她,脸色顿时拉了下来,“你还知道回来!”</p>
陶玉墨见大家已经吃上了,脸上陪笑,等她坐在后,陶玉书问她:“你去哪儿玩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p>
听着陶玉书的问题,陶玉墨别扭的说道:“姐,我都二十多岁的人了,你们能不能别老这么管我?”</p>
“我问问还不行了?”</p>
陶玉墨张了张嘴,见母亲正神色不虞的看着她,她无奈的回道:“看电影去了。”</p>
“杜峰那?”</p>
“嗯。”</p>
陶母忍不住说道:“他那是做生意,你总去占那个便宜干什么?”</p>
“我又不是不给钱。”陶玉墨反驳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