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7章 轰动性效应,文豪1978,坐望敬亭,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徐桑楚大手一挥就是3万块,谢靳感到万分惊喜,没想到他出手如此大方。</p>
谢靳犹豫道:“厂里其他领导那边……”</p>
3万块不是小数目,沪影厂拍一部长片,中影方面的买断价格才90万,《高山下的花环》投资不菲,本身就是赔钱的买卖,现在又要大手笔的发3万块奖金,很容易引起厂里一些人的不满。</p>
人嘛,不患寡而患不均。</p>
“这件事你不用操心了!”徐桑楚语气笃定。</p>
“《高山下的花环》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已经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了。</p>
它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不仅对你的导演生涯是如此,对于我们沪影厂来说也是如此。”</p>
谢靳点了点头,心中认可徐桑楚的这番话。</p>
“我刚才没跟你说,部队方面一直在等着中影的拷贝,这部电影是要全军观看的,总政文化部刚刚下的通知。”</p>
听到这句话,谢靳脸上露出笑容,《高山下的花环》拍的是军人、拍的是战争,当然要给部队看。</p>
只是由总政文化部下通知,这个规格可不是一般电影能享受的。</p>
谢靳遥记得,当年《高山下的花环》原著小说好像也享受过这个待遇。</p>
徐桑楚和谢靳这两位电影的缔造者在为《高山下的花环》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欣喜,电影界的同行们也在为这部电影引发的效果感到惊讶。</p>
《高山下的花环》原著小说79年发表之后风靡中国,早在电影拍摄之际,电影行业的许多人都认定这部改编电影上映的成绩一定不会差。</p>
可真当电影上映了,在它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还是出乎了行业内人们的预料。</p>
太轰动了!太震撼了!</p>
哪怕是当年的《庐山恋》和《少林寺》上映也未曾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每一座电影院里,观众座无虚席,走廊里、进出口都站满了人。</p>
为了看电影,有的观众偷偷从办公室溜出来早退,有人是专门与人调了班来的,还有些人是从很远的郊区和农村地区赶来的,就为了看一场电影。</p>
虽然这些人很清楚,也许不久以后《高山下的花环》的放映范围还会不断扩大,他们可以很轻松的看上电影,但他们图的是先睹为快。</p>
这些人静静的坐在电影院放映厅的位子上,或者默默的站在过道里、进出口处,大家人挤着人。</p>
谁也不在乎这些,只顾着把眼睛牢牢的盯在银幕上,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镜头、一个细节。</p>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这拥挤的人群里,有一个人开始掏出手帕,紧接着就有――《中国电影的‘许灵均年’》。</p>
在文章中,李拓先是以《高山下的花环》为切入点,盛赞了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p>
等到文章中段,他笔锋一转,又谈到了过去几个月里上映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将这三部电影联系到一起,点出了这三部电影背后的无名英雄许灵均。</p>
“我们搞戏剧的人总喜欢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p>
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许灵均同志身上是十分恰当的,他所创作的优秀剧本奠定了电影成功的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编剧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导演。</p>
从九月的《火烧圆明园》,到十月的《垂帘听政》,再到十二月的《高山下的花环》,许灵均同志编剧的电影如此密集的上映并且广受欢迎,体现的不仅是他作为编剧的高产,更展现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p>
身为一位欣赏过这三部影片的从业者,我深感这几部作品的优秀与成功。</p>
我想说,1983年的中国影坛是属于许灵均的,他用自己的才华缔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p>
再过二十年,也许人们会忘了这一年上映了哪些电影,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许灵均的作品和属于他的‘许灵均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