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章 曲突徙薪:预案构建的未雨绸缪,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灶台烟突久蒙尘,樵客遥指劝徙薪。
笑言杞人多忧天,岂料夜半火噬人。
一、霍氏灭门:一根烟囱引发的血案
汉宣帝地节四年的长安城,暴雨冲刷着霍家朱门上的封条。当金吾卫破门时,霍禹才想起三年前那个古怪的方士——徐福曾三次登门,指着厨房烟囱说:\"曲突徙薪,可免祝融之灾。\"
霍光之妻显夫人当时嗤笑:\"我霍家权倾天下,岂惧灶台火星?\"却不知徐福暗喻的是霍氏子弟的骄横。这个载入《汉书》的典故,揭开危机公关最残酷的真相:人们往往在火烧眉毛时才想起,本有机会挪开那堆柴薪。
正如《盐铁论》所言:\"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当年徐福的第三次劝谏,特意选在霍山封侯宴上。他当众演示\"灶火延墙\"的实验,火星溅入锦帷的瞬间,满座宾客仓皇走避。这出精心设计的警示剧,却只换来霍禹一句:\"灭烛小事,何足挂齿?\"
二、河堤寓言:白居易的防灾策
长庆二年,杭州刺史白居易巡察钱塘江堤,发现某段堤坝\"夯土虚浮如絮\"。他连夜召集工匠重修,却在账册上记下\"刺史苛政,劳民伤财\"。幕僚不解,白居易笑道:\"若他日溃堤,此册可证本官早有绸缪。\"
三年后梅雨成灾,邻县皆成泽国,唯杭州安然。当百姓欲立\"白公堤\"颂德时,他取出当年账册:\"诸君当时骂我苛政,今日方知苛政胜于洪水。\"这番操作暗合《道德经》\"大智若愚\"的智慧——真正的预案不仅要防天灾,更要防人心反复。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更精妙的手法:某县令每年征发民夫疏浚河道,却故意留出险工段不修。待洪水冲毁这些\"预留缺口\",他再带人抢险,既得政绩又免劳役过重之怨。这种\"可控风险\"的预案设计,堪称古代危机管理的鬼斧神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