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随他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章 悟真,武学宗师张三丰,浮沉随他客,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君宝身形狼狈,一路向着河南奔逃。身后的追杀声渐远,他却丝毫不敢懈怠。数月来,因伸张正义,他得罪了朝廷中一股庞大势力,惨遭陷害,落得个众叛亲离的境地。
一路风餐露宿,当他踏入河南地界时,身心俱疲。这日,他路过一处破败道观,本想进去暂歇片刻。在道观的断壁残垣间搜寻时,张君宝偶然发现一本古籍,封皮上写着《钟吕传道集》。他好奇翻开,书中所述的道家修炼、天地至理,如同一束光,照进他混沌的内心。
张君宝如获至宝,寻了个偏僻角落,如饥似渴地研读起来。只是其中诸多玄奥之语,令他困惑不已,即便反复琢磨,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可他却越发爱不释手,仿佛冥冥中这书与他有着不解之缘。
此后,张君宝一边躲避追杀,一边研读《钟吕传道集》。每到一处,他便向当地的隐者、道士请教。然而,众人对书中内容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
一日,张君宝在集市上听闻一位老儒在讲《道德经》,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老儒讲解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张君宝心中一动,似有所悟。
待讲经结束,张君宝赶忙回到暂居之所,取出随身携带的《道德经》,重新细细研读。这一次,他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往那些只知其字,不明其意的语句,如今竟如同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一扇扇认知的大门。
他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中,明白了处世并非一味强硬,学会收敛锋芒,以和光同尘之态,或许能化解诸多纷争;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里,领悟到真正的正义,并非冲动地以一己之力强行出头,而是要以智慧与包容,从根本上消弭矛盾。
随着对《道德经》的深入体悟,张君宝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因伸张正义却遭背叛的迷茫,渐渐消散。他不再莽撞行事,社会经验仿佛在一夜之间大幅提升。他深知,真正的侠义,不在一时意气,而在于洞悉世情人心后,仍能坚守本心,以恰当的方式扶危济困。
此后,张君宝带着两部经典给予他的智慧,重新踏上江湖之路,只是这一次,他的步伐更加沉稳,目光更加坚定。
张君宝一路风尘仆仆,踏入hEN省地界。他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惊喜地发现,此处墙壁上再没有张贴通缉自己的画像。历经长久逃亡,一颗高悬的心总算稍稍放下。
一路行来,他向沿途百姓打听少林寺的位置。谈及少林寺,众人神色各异。多数人眼中满是敬畏,称其为武术之乡,赞誉少林寺武术博大精深,张君宝若想学武,那确实是找对了地方。可也有不少人眉头紧锁,满脸担忧地劝他小心。
“小哥,那嵩山附近可不太平呐。”一位老者拉着张君宝,压低声音说道,“时常有一伙悍匪出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听闻啊,里头竟还有少林寺的僧人!”
张君宝心中一凛,少林寺在他心中一直是佛门圣地,承载着正义与武学的无上荣耀。如今竟听到这般传闻,不禁让他心生疑虑。但他也深知,人言未必皆实,不能仅凭传言就对少林寺妄下定论。
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张君宝继续朝着嵩山方向前行。一路上,他看到不少百姓面容愁苦,村落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偶尔遇到几个匆匆赶路的行人,眼神中也满是戒备与恐惧。
行至一处小镇,张君宝在酒馆歇脚。酒馆内,众人谈论的也皆是那伙悍匪之事。
“前几日,邻村又遭了殃,好几户人家被洗劫一空,还有人被打伤了。”一个大汉猛灌一口酒,愤愤地说道。
“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听说有人去少林寺报信了,可也没见寺里有什么动静。”另一人附和着,语气中满是失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