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最好的选择
风小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5章 最好的选择,穿成绝户:有山有田有点钱,风小思,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河县到东田村,路的两边大都是农田,只有少部分没有开出来的田地。虽然没有山林,但因为两边的田地几乎都是糖蔗地,若是糖蔗没有收获的时候也挺瘆人的,但如今这糖蔗都收完了,到处光秃秃一片,即使是走夜路也没什么好怕的,更何况这天现在还没黑呢。
其实这些地原本都是水田的,只是因为战乱荒芜了,这南沧国把地割赔给靖安国之后,原先的居民大多逃难去了,毕竟谁也不愿留下受敌国的奴役。
留下的多是没有户籍无法出关的流民,便只能卖身为奴,还有一些就是原本在南沧国就是罪人身份的,这些人自然也被放弃,所以永州城的牙行里,卖身的多是南沧人,这些人也是最不值钱的。
永州城现在的“良民”却恰好是被靖安国流放的流民,或是移居过来的难民,说到底他们都是被自己的国家抛弃的。唯一的不同是有人失去了土地,而有的人却被迫地拥有了大量的土地,每日为该如何完成大量的土地劳作,缴纳赋税而发愁。
这个时代不像前世,还可以借助机械,在这里什么都得亲力亲为,所以赵春兰从下潭县那边引进糖蔗之后,这种作物便以烽火燎原之势快速地占领了整个永州府,甚至有向定州发展的趋势。
没办法,地多人少,糖蔗这东西种一年可以两到三年再翻种,平时还不需要怎么打理,糖蔗叶还可以当柴火烧,正好解决了永州府山林少,缺柴火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当然最主要的是这糖蔗可以制糖,虽说外地来商压价,但再压糖的价格也摆在那里,怎么都比种田划算,而且有些移居过来的人家,也会收糖外出贩卖。家里人口多,田地多的人家,辛苦些,若是收成好,除去赋税,一年也能挣十几二十两银子。
攒上个十几二十年的,找找门路,说不定就能买个户籍做个上农,摆脱做军户的命了,就算自己这辈子无望了,怎么也得给子孙谋条生路。
赵春兰没把钱给洛瑜铭前,也想过要帮陈家的,但是罗阙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升米恩斗米仇,再说就她那点银子也不够,所以她一直在想着法子看看能不能拉动村里经济的发展。
最让她意外的是李长水家,当初被刘广福一家子断亲分出来,过得那个惨啊,但是被流放到东田村后,靠着养兔子,现在俨然是附近有名的养殖大户。每天光靠给城里的酒楼送兔子就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没准以后会是他们村第一个混上上农户籍的。
听说刘广福家为了这事没少闹腾呢。附近更是不少人家跟风养殖,但耐不住没有人家会养,养的数量一多不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那样的问题,病死的兔子不老少。
李长水的养殖是一条出路,但并不适用所有人,当然她也并非圣母热心到要要帮所有人发家致富。
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移民免赋税到三年,即使三年之后交税也只交三成的税,而流民每年可是要交四成的税!
刚开始还没什么,但以后时间长了,难保不出问题,尤其遇上灾荒年。几亩地的赋税实在不行卖儿卖女说不定就挺过去了,这每家大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地税,就是卖全家都不够填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她以后要在村里生活,若真有什么,首当其冲就是他们这些不是流籍的,人性有时候真的经不得考验。
再说她也总不能天天过苦哈哈的日子,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不愁吃穿。而且就目前来看,村子里虽然各种奇葩人士都有,但大多数人都还算不错。只有将大家拧成一股绳,这个村子才能走得更长远。要是跟隔壁田西村似的,一盘散沙,风一吹,迟早散了。
今天在城里她碰到李景晨了,听说李鸿皓的病情已经好转,朝廷那边的批复也下来了,他们年后就要回晏城去了。
听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她总觉得李老头这次的辞官只怕没那么简单。李老头走了,她在这清河县的依仗又少了半分。她需要盟友,而东田村的村民是她如今最好的选择,而对自己的盟友,她从不吝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