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姐弟俩聊天,老赵的退休生活,抠叔,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来病房内有其他病友及陪护人员,不适合说家里的事;二来虽说老赵的体温降了下来,但还是精神欠佳,略显疲惫,故而赵梅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强忍着,把那些在心里翻来翻去的话生生咽回腹中。两个人只是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家常。
待到晚餐时分,赵梅欲往食堂为老赵打饭,老赵却执意外出:“我又不是行动不便,活动活动筋骨还舒服些。”老赵就给老周打了电话,告诉她与赵梅外出随便吃一点,无需专程再跑一趟。小外孙在电话里嚷嚷要过来,老赵又逗了几句。老周说:把围脖和帽子戴上。”老赵嗯嗯着。随后,一同离开病房,朝医院外走去。
姐弟俩沿着医院门口的马路,拐来拐去走了好一段路,才进了一家叫“家乡味道”的小餐厅,一人点了一份叫“搅团”的小吃,切了一盘卤肘子,配了一份凉拌沙葱,一份芹菜花生米,都是小份,赵梅坚持付了钱。
搅团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食品,特别是在夏季,农村的大嫂大妈们经常制作搅团。因为用料不一,就有了土豆、杂面、荞面等各种类型,浇的“盖点”也各有特点,可用浆水、醋加上时令蔬菜配制不同口味的“浇头”,当然,土豆、芹菜、青红菜椒是少不了的。而且,即使在西北,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甚至一个县里,做法和叫法都一样。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是口味以酸辣为主,不管哪里的搅团,都离不开油泼辣子和蒜泥这个调味品。一勺油黄椒红蒜白的油泼辣子,油汪汪的,看着鲜亮,闻起来香辣,吃起来更是回味无穷,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本来平淡随意的一碗搅团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其次,都是以当地盛产的杂粮为主,所谓杂粮,自然是指小麦以外的其它作物。其实说白了,这一类的吃食,就是一代一代的“当家婆”们,为了让有限的食物更加符合家人的味蕾而不断努力探究、精心烹制的结果。在没有包产到户前甚至八九十年代,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杂粮仍然是吃饱的主力食品。近些年来,不再为能否吃饱担忧了,又开始怀念和寻找儿时的味道,搅团就又出现了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就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许多餐厅和小吃店也开始适应这种需求。作为从小吃搅团长大的老赵姐弟,吃的自然不只是美味,更是一种情感,是记忆中的一份温馨。
赵梅点的是浆水荞面搅团。赵梅说道:“荞面对糖尿病有益,多吃有好处。”然而,尽管知晓荞面的好处,她最终还是点了那香气四溢的卤肘子以及清爽宜人的芹菜花生米。这其中并无其他缘由,只因老赵平素就钟情这些吃食。寻得一个靠着墙的小旮旯里的火车座位,等待饭菜上桌的间隙,赵梅轻声开口道:“等你出院之后呀,可得找个合适的机会给再说一说,有些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完不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住在一起,这到底算咋回事嘛?要是他们不住在我家,不在我跟前晃悠来晃悠去,那我也就懒得管啦。可现在呢,就这么住着,啥活儿都不干,光等着我伺候不说,到现在了,他们连给女方家长说没说都没个动静,我都不晓得他们到底咋想的。万一哪一天,对方家人突然找上门来,那人家不得说我这个当娘的不懂事儿啊,到时候我可咋跟人家交代哟,这亲戚以后还咋相处?就连左邻右舍的人都开始打听了,我都不知道该咋回答他们呢。” 她微微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仿佛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如同一团乱麻般缠绕在心头。
老赵缓缓抬起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复杂的情绪,他看着赵梅那热切而又无奈的目光,手中的筷子沉稳地夹起一片肘花,那色泽鲜亮的肉片在灯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他徐徐地将其送入口中,慢慢地咀嚼着,又缓缓地咽下后,拿起一旁的纸巾,轻轻擦拭了一下嘴角,仿佛要抹去心中的些许犹豫。微微叹了口气:“我想想啊,这事儿确实让人头疼。咱先得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时候啊,有些人就是不太愿意听别人讲道理的,非得自己亲身经历一番才会懂得其中的真谛。我之前已主动打了那么多次电话,每次最多也就说个两三句,他就找各种理由说有事。可反过来呢,大半年了,他却一次都没有主动给我打过电话,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不想让别人参与。”
老赵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无奈,继续说道:“新房不是早就装修好了吗,要是真觉得不合适,那就让他们自己去住呗。女方家里那边呢,你也别太操心了,儿女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姑娘又不是你能强行拉回来的。而且啊,人家可是 研究生,智商和情商能比咱们差吗?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
说到这里,老赵又挟了一粒花生米,说道:“我看呐,你就是有些想得太多啦,给自己徒增烦恼。说不定啊,过段时间他们自己就想明白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