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贿赂
沧海茫茫粒米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章 贿赂,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朝天子一朝臣,嘉靖很快在武勋中发掘出一个可用之才,就是武定侯郭勋。
郭勋今年四十五岁,是开国元勋郭英的五世孙。他为人颇有文艺细胞,十多年前组织一帮文士编写了一本小说《大明英烈传》,讲国初太祖高皇帝率凤阳老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传奇故事。当然,书中太祖自然是天命所归,而最靓的仔是其先祖郭英。
大明王朝重视教育,官府强制推广社学,乡老乡贤组织女人诵读马皇后徐皇后传记,大明男女的识文断字率非常之高,据统计几乎每家都有两三本传奇小说。不过那些话本小说大都讲三国水浒、神魔玄幻、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
华夏人民历来对开国元勋的功绩津津乐道,《大明英烈传》一书填补了文化市场上的空白,迅速风靡一时,就连嘉靖在安陆时都读过它。
嘉靖新皇上任,首先要把文武高层认个脸熟。北京的开国、靖难武勋连续三代被文臣践踏,都已经废了。他们没担当不说,而且智力也仅相当于嘉靖十二岁的水平,这让嘉靖大失所望。
唯有郭勋让人眼睛一亮,他思路清晰应答得体:“为天子者自然就有天命!微臣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敢遵守天命!”
难怪是能写书的人,一句话直指问题核心,简直就是孔夫子挎腰刀,能文能武!而且按大明的官场习惯,四十多岁的官员性格、智慧已经成型,可以大用。郭勋迅速从北京一干勋贵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提督京城团营总兵官,兼督五军营,成为勋贵之首。
在嘉靖再三挽留未果后,梁储大学士终于顺利荣誉退休回乡;袁宗皋被加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衔直文渊阁预机务。
杨廷和蒋冕毛纪见袁宗皋入阁,召回费宏的天使已经出发,指不定哪天又有言官建议起复杨一清,文渊阁就这么大,挤不下这么多相公。于是三阁老上疏请辞,嘉靖温旨挽留。为表明诚意,还将杨廷和的弟弟杨廷仪从兵部右侍郎升为左侍郎。
此时王琼已被论罪,兵部尚书职位空缺。
前几日杨廷仪被御史攻击为贪鄙,杨廷仪依官场规则,称病在家闭门不出,暗中托另一位兵部右侍郎李钺上疏说兵部无首事务浩繁,应该让杨廷仪出面任事。
这也是华夏的礼法惯例,一个人想要什么,想反对什么,是不能自己直接说出来的,得通过别人之口传诸于众,自己再表示认同,连皇帝都要遵守这个惯例。
嘉靖立刻批准李钺的奏疏,令杨廷仪署掌兵部事务。
毛澄见到杨廷仪代行兵部尚书职权,当晚就偷偷地去杨廷和家里请求会议。
杨廷和、杨慎父子两人在书房里接待了毛澄。三人刚一落座,毛澄即问道:“天子未成年,吾等如此逼迫,是不是太过了?”
杨廷和不急不躁地喝口茶,反问道:“何来逼迫所言?太祖祖训云兄终弟及,依礼法除了今上,还有谁能做皇帝,今上做了皇帝,不认孝宗为父,则所继者为何人之位?名不正言不顺!”
毛澄叹口气说:“礼云‘长子不得为人后’。让今上过续给孝宗,于礼不合。”
杨廷和睁大眼睛想了想,不知道如何回复,旁边的杨慎说道:“大宗伯,我们先捋一捋,现在这个情形,是怎么造成的。
正德十一年时,梁阁老即建议大行武宗皇帝仿前宋仁宗旧事,择数位子侄辈宗室入宫教导;正德十二年,时任大宗伯的李逊学则直接上疏请武宗立嗣。而从那以后,大臣多有请武宗立嗣者。
咱们自家人关起门说话,大行武宗皇帝是咎由自取。我等皆出于公心,无非世界破破烂烂,总得有人缝缝补补!
兄终弟及兄终弟及,当然是同一父亲下的兄弟!”
杨慎贸然回答非常失礼,毛澄看首辅的面子没有计较,还是对杨廷和道:“一件事总是有不同意见的!礼部部议之时,侍郎王瓒就说‘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
杨廷和愕然道:“何出此言?说这话的有多少人?”
“王瓒是温州府永嘉县人,他的一个永嘉老乡叫张璁,今年考中进士后在礼部观政。两老乡闲聊时张璁顺便说了一嘴,王瓒深认为然,部议时就提出来了。”
杨廷和勃然大怒:“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朝廷是天下人的朝廷!岂可乡党抱团取暖,党同伐异!今圣年幼登基,容易像大行皇帝那样被奸佞蛊惑,明日我就让王瓒到南京礼部当侍郎去!”
毛澄想起御史经常攻讦杨廷和庇护四川老乡门生弟子,不由得脸现不以为然之色。
杨廷和见夜深了,不便再聊,说道:“前汉、前宋这种事不是没有。从益王家里过继一子给老兴献王就行了,就遵循旧例吧。吾等老臣,不要让天子走上邪路!”
距离嘉靖登基已有一个月,杨廷和及群臣又上了一份奏疏,先称赞嘉靖“嗣登大宝一月以来,用人无不当行政无不宜,群小远斥积弊一清,天下闻之忻忻然”,又说嘉靖好学,视朝之余在文华殿观书写字,“外廷闻之,亦皆举手相贺尧舜之圣复见”,所以我们大着胆子请求为圣上每天日讲祖训一二条。
嘉靖看到奏疏差点吐血,杨廷和第一句就说“嗣登大宝”,直接把嘉靖当孝宗的儿子来说,又要求每天都给嘉靖讲祖宗之训,分明把嘉靖当太子来教育。
过几日,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又上疏催嘉靖云:礼法对天子至于庶人一视同仁,皇上祭祀兴献大王时,应称其为皇叔父,自称侄皇帝。皇上宜先让益王之子去安陆管理王府事务,再过继给兴献大王。这个道理来自宋儒程颐之说,有理有据。
奏疏后面还贴心地附上程颐当年给宋英宗的建议。
杨廷和这日下值回家正坐在书房时,门子来报有内官自称张佐者来访。杨廷和知道张佐是谁,疑惑问门子道:“那内官可曾携带罗盖彩舆?”
门子见多了来首辅府上宣旨的太监,禀告说:“不曾有仪仗。那内官只带了两名小奉御,身着便衣。”
杨廷和连忙来到大门边打开侧门一看果然是张佐。张佐如门子所述如平常士绅打扮,他蹩进门内抱拳说道:“寅夜来访,望首辅见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