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读书人破事多
沧海茫茫粒米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章 读书人破事多,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植自顾自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丝毫不体会罗翰林的心情,大声宣布说:“学生我连中三元,考上秀才!连夜赶来南京,特地履行拜师之约!”
这话听起来很不对味!踏马的你求着拜我为师,是你一诺千金给我脸啦?
罗老翰林嘴角抽搐半天,一字一顿说道:“你看上我哪里,我改还不行吗?”
杨植大惊失色:“老师,怎会如此!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翻山越岭的来看你!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南京吏部的官老爷们不禁为少年执着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个别情感丰富的官员甚至于潸然泪下!
院子里的官老爷都是进士,以经义立身,十年寒窗熬过来的。可怜罗翰林一生大好年华都是坐冷板凳钻研学术,别人熬出头了享受人生,而老罗还在熬!
现在人心浮躁,孜孜以求官名利禄,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配得上老罗明明白白的青春!
这种少年,只有古书中程门立雪的故事才有!
当即一名正义感极强的官员慨然出列,高声说:“吾辈自幼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为吾中华文化昌盛,薪火相传,代代不灭!
杨小友有志于学术经义,真让我等愧杀!我们今天做个主,替老罗答应下来,他要是敢不收你为弟子,必遭我辈唾弃!今后在南京士林,我们将以冷暴力对待他!”
杨植失声唤道:“不至于!不至于!罗老师只是在考验小生的心意是否坚韧!”
在众位同僚的逼迫之下,罗翰林眼含热泪,当众接受杨植的拜师礼,饮下杨植恭恭敬敬送来的拜师茶。
南京士林又有八卦可以谈论了:冷门学术、仆街翰林、热血少年,听起来非常中二的Ip组合,很像倭岛流传过来的画本故事。
既然收了弟子,那就必须对弟子负责,罗翰林对同僚道一声告罪,带着杨植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打算先摸摸底,了解杨植的真实水平。
“读书之人,首重经义!吾辈士人所做文章,皆是代圣人立言!只是由于对圣人的微言大义各自理解不同,所以才有学派之分!
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学派百家争鸣,万变不离其宗,目的皆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吾辈不可有门户之见!”
高屋建瓴的开场白讲完,弟子似乎听进去了,频频点头。
罗翰林欣慰地接着说:“既然你是小三元,文章定有出色之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将院试文章背来听听,让我知道你处于什么阶段!”
这是应有之义。凡是读书人聚会,都会背诵自己的文章,互相探究!
杨植清清嗓子,朗声道:“大宗师出的题目是‘我与尔’,我的破题是: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此话一出口,便见罗翰林惊讶地瞪大眼睛。
看看,这个破题精妙吧!连翰林都为之失色!
杨植抖擞精神,抑扬顿挫,把自己院试写的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下来,然后看着罗翰林的脸色。
快表扬我!快击节惊叹!
却见罗翰林呆了半晌,苦涩地说道:“这篇文章,乃是老夫十四岁时的习作!可能被吉安府乡人纳入范文组集传播,又被你得到了!
我只是奇怪,张石磐竟然没有当场黜落于你,想是看老夫的薄面!”
吉安人的版权意识太淡薄!抄别人的作品集结成书居然不署原作者之名!这种歪风邪气必须要整顿!
尴尬的空气弥漫在办公室中!
难怪大宗师阅卷时神色不豫。张鳌山是吉安府人,正德六年进士,他小时候肯定看过吉安古早版本的《三年科举五年模拟》!
不要紧!我可以解(狡)释(辩)!
却见罗翰林沉默一会后说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科场之上,急切之间没时间组织一篇文章,随手抄上范文也是常有之事。这事就这样过去吧!”
老师并不是书呆子呀!是可造之材!
罗翰林又说道:“我既然是翰林,你的出身自然也不能低了!至少应该是进士,否则叫我怎么见人!这样吧,你现在就以‘我与尔’为题,全凭自己的能力,再做一篇文章!”
师徒如父子,老师吩咐,哪敢不从!当下杨植拿过纸笔,开始构思起文章来。
门外经过的官员小吏,见屋内师徒二人一个师道尊严,一个潜心向学。刚行完拜师礼,老师即耳提面命督促学生写小作文,不禁啧啧称赞:有此师徒,何愁大明不千秋万代君临天下!
几柱香功夫,杨植写好文章,交与老师审阅。罗翰林也不客气,一目十行,批批点点,又将文章发还杨植。
杨植接过来一看,一篇二百多字的文章,竟然被罗老师打了五十多个叉,修改了一百八十多字!
罗翰林见杨植神情颓丧,安慰说:“要考举人、进士,你的文章是不行的!好在两年后才有乡试,你还有时间!另外,你选了哪一经没有?”
辛苦遭逢起一经。大明的秀才想考举人进士,除了《四书》,还必须在“诗书易礼春秋”这五经中选取一经考试,被选的一经称为本经。
杨植老老实实回答说:“尚未选经。”
罗翰林叹道:“凤阳没有良师,你在那里能学到什么!不如长住南京或吴中,或者就跟我学。”
听起来非常不错!但杨植犹犹豫豫问:“老师,你的本经是什么?”
罗翰林自豪地答道:“易经也!吾之学术,就是从易经中得到启发!易者,不易之易也!”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易为简易,又为变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云云。
不料杨植摇摇头说:“听说选易经的考生太多了,每年乌泱乌泱的,不学,不学!”
罗翰林脾气好,又说道:“那选尚书如何?”
杨植又摇头说:“书经诘屈聱牙太难读了,不学,不学!”
罗翰林忍了忍,说道:“春秋如何?选春秋的考生不多,每科只有一房,春秋文义又平顺易懂。”
杨植还是摇头说:“师父果有些滴杤!春秋一经二十万字,背不下来。不学,不学!”
罗翰林闻言再也不能忍,咄的一声站起身来,手持戒尺,指定杨植道:“你这劣徒,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杨植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转入后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