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
沧海茫茫粒米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凤阳知府看着县令的回文,一瞬间产生错觉:这个县令是不是在云南吃多了菌子?
凤阳县令在回文中毫不留情地驳斥了知府的训斥,声称自己自幼苦读圣贤书,中举选官后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来到凤阳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基层勘察协调,终于为凤阳人民寻得一条致富脱贫之路!自己心系百姓,攻坚克难,在所不辞!
回文还说以凤阳之土覆凤阳皇陵,正是所谓的“身土不二”,此概念流行于大明藩属朝鲜国,吾皇明岂可不如高丽么?
回文最后几句话说得非常重:“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此为为官之根本,不可忘却。”暗戳戳地指知府不关心民生。
在知府的认知中,凤阳知县是一名官场混子,想的就是熬过这一届,临退休前提升一级,在哪个府里担任个五、六品推官一类的职务,然后光荣致仕。
想不到这个知县敢正面硬杠!这是喝了多少假酒?这种愤青的心态,只有刚考中进士的菜鸡才会有!
但是知府还真是拿知县没办法。大明王朝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文官都是由吏部任免,都察院考核。知府与知县并无隶属关系,能对知县挑刺的只有道御史、按察使、巡抚这种挂着御史衔的官员。
但是,此时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的丛兰大人,能站在自己一边吗?估计这种破事,他连眼皮都不会夹一下。
而且从太祖高皇帝开始,为防止出现操、莽之类的权臣而设计一个“小大相制、以卑制尊”的体制,鼓励下级官员攻讦、制约上级。知府本来也无权干涉知县施政,凤阳府只是占了府县一体的便宜,府县权责模糊。在别的地方,知府、巡抚这类官衙,都是尽量设在城市之外的镇上,以免被说成夺地方官之权。
知府沉吟不语,吩咐下人请来自己的张师爷,把凤阳知县回文递过去,问道:“张先生,你怎么看?”
张师爷看过回文也是暗暗吃惊,对知府说:“我去找凤阳县夏师爷问问,这里面必有蹊跷。”
因为大明体制,地方官互不见面只以公文来往,而文件都要存档。所以正大光明的公文官话背后,往往是师爷之间私下代东家互相勾兑。知府张师爷与夏师爷同在一城,也是经常攒饭局的。
眼下两位师爷坐在太白酒楼雅间里,张师爷开门见山:“县尊意欲何为?”
夏师爷反问道:“府尊又意欲何为?”
张师爷苦笑一声说:“府尊想博一个勇斗权阉的名声罢了。”
知府的策略也很常规套路。先从外围入手,搞倒知县,找出知县巴结守备太监,将公地转为军屯、实则为太监敛财的证据,乘着刘瑾被千刀万剐的东风,再斗倒一名权阉,于是知府声誉鹊起,这种资历很容易被人记住,在升迁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
一般来说,四品知府再往上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如评为卓异,甚至可能平调进京,对于地方官来说平调进京就是升一级。
而且有了这个资历,在廷推时,只要知府被提名,想反对他的人就要冒着政治不正确,阿附阉宦的风险。
即使斗争失败,知府大不了致仕,但是风头一过,起复也非常容易。
夏师爷大致明白了知府的用心,说道:“前任知府罗玹与前任守备太监阎宣的事,府尊忘记了吗?”
夏师爷说的是正德七年,凤阳前任知府罗玹刚上任时拜会当时中都守备太监阎宣,两人为见面礼仪之事而争吵,最后南直按察使不得不把罗玹调到其他地方当知府,而阎宣若无其事。
张师爷说:“这不正好吗?凤阳知府谁爱当谁当,换个地方正好。”
夏师爷怒道:“府尊也不能拿我的东家开刀!”
张师爷宽慰说:“知府希望县令反戈一击,府县联手勇斗权阉。”
夏师爷表示这次不能为东家做主,两人不再谈公事,酒足饭饱尽欢而散。
第二天杨植又溜溜达达进了县衙,不出意外地又被叫去书房。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夏师爷把知府的底牌介绍完后,说:“你出的馊主意,定要反击知府,本来也不至于如此。”
杨植回想了一下,大明王朝近三百年,担任过凤阳知府或知县的,就没有在史书中知名的士人。估计凤阳地方官难当,是一个大坑,人人避之不及,所以极有可能来此地上任的官员上面没人,被吏部文选司郎中随意选来的。
想到这里,杨植心中踏实,说道:“老父母,你要这名声又有何用?是能升官还是能发财?他进士出身,找座师、同门、同年跑跑关系就能脱离苦海,老父母能到哪里去?我大明一任三届,连当九年的县令又不是没见过!”
县令非常心塞,举人出身就是原罪!自己本想混过这几年,怎么就被知府用来当工具了?
他下意识地问道:“现在该怎么办?”
杨植挥挥手,这是他前世当地青的习惯动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的反击已经奏效,希望知府知难而退。但是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面对杨植的骚话,夏师爷的免疫力已经很强了,他追问道:“哪两手?”
杨植说:“知府那里烦请师爷说合说合,我去丘公公那里!”
知县老父母也是无奈,怎么就不知不觉上了阉宦的贼船?算了,躺平!
杨植自然不会空手去见丘得。丘得虽然是公公,但也是一位身残志坚有追求的公公。
“丘公公,这是第一批琉璃的账目,请您过目!”
丘得接过账目随意一瞟,第一批货主要销往湖广、安庆。因为人工是调军户无偿服役,物件是用军中备料,沿途的税务大使也不敢收过境税,所以第一批货获利丰厚。
丘公公看后不满地说:“咱家听说你让凤阳县商户也在苗山设工坊,怎的,你要吃里扒外不成?”
杨植解释道:“丘公公,不存在的!咱们做高端艺术品,凤阳商户做低端建材,市场完全不一样!公公今后修葺中都皇陵、中都皇宫,就采购凤阳商户的建材!”
丘公公哼唧几下,又说道:“听说知府想从中作梗?彼辈酸腐文人,惯于下笔千言,却一事无成!咱家内书堂出来的,也是读书破万卷,就没有他们自命清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