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章 先锋军准备出击,并汉,做梦中,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走到哪,火到哪。

颇受当地人的尊敬。

但好景不长。

辽东的新任郡守公孙度。

为前事将守襄平令公孙昭鞭打至死。

这让郡中豪右,人心惶惶。

王烈也在其中。

可偏偏公孙度看上王烈。

以兄弟之礼对待王烈。

并想向王烈咨询政事。

还想让王烈担任郡府长史。

但王烈不愿与之为伍。

于是找到幽州军管师教员莫寅。

想用经商来摆脱公孙度的纠缠。

王烈为表决心,改字彦考。

以示经商自污决心不变。

王烈的名声很好。

莫寅身在幽州多年,只能知晓。

如此有名望的人想加入。

莫寅没有理由不允许。

他让高显的梁辰负责。

并让梁辰好好对待王烈。

同样看不上伯乐的人还有许劭。

许靖被委以重任。

但对头许劭也没被忘掉。

他被司空杨彪征召。

又被举为方正、敦朴,朝廷特征。

但许劭都不答应。

有人劝许劭接受征召。

但许劭回答:

“现在小人得志,王室将乱。”

“我想去淮南东海避难,以此保全家中老幼。”

于是一路往南,到广陵郡投奔举主徐璆。

话中有话。

话中夹带棍棒。

以小人讽刺许靖。

这许劭还真是睚眦必报。

不过他推测的王室将乱,却是实情。

因为新的血雨腥风即将来临。

既然董先决定了要复仇。

先锋军便要有所行动。

军队要行动。

自然要有自己的旗帜。

董先交给嵬白山农庄董义负责。

要求很简单。

制作一面红底黄字的旗子。

上面是先锋军三个大字。

简简单单。

不花里胡哨。

有人问,为何要选择红色为先锋军军旗的底色?

董先回答:

“因为这面旗子是用像郭泰、白波这样的先锋部曲的鲜血染红的。”

“当我们看到红色的先锋军军旗。”

“我们便要意识到。”

“我们的战友还在牺牲。”

“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去完成每项任务。”

有人又问,为何旗上的字要用黄色?

董先回答:

“因为我们的皮肤是黄色。”

“我们踏在用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象征着在惨烈又痛苦的道路上,还有希望和光明。”

“只要还有先锋社,只要还有先锋军。”

“我们便要永远地走下去。”

“去追逐这希望与光明!”

董先的回答振聋发聩。

诸人纷纷记下。

于是乎,所有单位都把自己的旗帜改为红底黄字了。

而且在自己番号之前加上先锋军三个大字。

以示对先锋军的认同。

先锋军准备出击。

这可不是小事。

所以董先办完郭泰、白波等阵亡部曲的葬礼。

便让武把先锋军及各战区的人手召集到桃花山上。

然后让成将白波师左右史及亲卫队长的记录拿来。

准备让大家研究。

同时还让百工营营长相里器根据徐邈画的地图制作等比例沙盘。

徐邈就是由北方商团长莫逊举荐的人。

他擅长画画。

在董先的要求下。

徐邈着手按地图五要素来绘制地图。

一是要先设置本地图的准望,即方向。

董先让他抛弃上南下北的绘制方法。

改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绘有十字指北图形。

二是确定本张地图的分率,即比例尺。

这样可以用来测定地区大小。

三要设置道里,即距离。

董先让他绘制地图先用碳笔画出正方形的底图网格。

每一格长宽大小相同。

这样根据比例尺即可知道距离与大小。

四要设置高下,即等高线。

根据地图区域大小,绘出等高环线。

由于测量技术限制。

可在本地图内择取一地作为零线。

然后依次抬高或下降。

按每十米、二十米、五十米或百米、二百米等规格绘制等高环线。

并在等高线上加注数字。

抬高则在数值前加加号。

下降则在数值前加减号。

等高线的出现,预示着规范的军事地图出现,也更容易制作沙盘。

五要通过形状、颜色设置标注地图上不同功能的设施区域。

标注不同功能的图形符号,可以让人更方便阅读地图。

比如州部治所三个同心圆,郡治所两个,县治所一个。

再比如关卡津渡亭驿舍旅置一个同心五角星,县驻军两个,郡驻军三个,州部驻军四个,国直属军五个。

还有里聚落一个同心正方形,乡两个,县城三个,郡城四个。

另外高山用实心三角形,塞垣用方形齿线,边界用虚实相间的连接线等等。

除了符号不同。

还用颜色加以区分。

比如河流、道路都用实心粗线。

但河流用绿色,道路用黄色。

红、蓝色为军事作战专用。

红色为己方,蓝色为敌方。

按照地图发展的历史。

要等魏晋时期前度辽将军裴晔的子孙裴秀出来后才有进步。

他在《禹贡地域图》明确地提出六条制图原则。

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分率要求必须有按比例反映地区长宽大小的比例尺。

准望要求确定各地间彼此的方位关系。

道里则是要知道各地间的路程距离。

高下、方邪、迂直则是提出当地形高低变化时,中间有物阻隔时的处置方法。

比如采取逢高取下,逢方取斜,逢迂取直的方法,确定水平直线距离。

董先虽只提出五项改进。

但其实包括了地图的三项要素。

即地理要素、数学要素和辅助要素。

有等高线和方形底图网格。

实际已经把裴秀的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四项包括进来了。

而使用包括颜色、符合在内的手段区别地理功能。

这更加丰富地图的可读性。

徐邈用来画地图的纸比写字的纸要来得厚,也要来得大。

而徐邈画完的地图,交由嵬白山的绣工绣在布帛之上。

当然了,董先会对徐邈的地图进行审查。

其实更多的是董先画个大概。

然后让徐邈完善。

毕竟董先冰鉴之眼的记忆强化。

图书馆的地图册跟书籍没啥不一样。

当然了,这事无法一蹴而就。

只能慢慢画。

慢慢绣。

灵丘桃花山。

先锋部曲院校所属溶洞。

董先正在里面召开先锋军出击会议。

为了集思广益,他还让战区的人也参与会议。

会议由军长董先主持。

参会人员有。

中军教员董固,后军教员董武。

中军师沮授。

左右军法官魏劭,夏侯兰。

左右军史官路粹,阮瑀。

左右亲卫官典韦,许褚。

左右通信官成,武。

中部战区成员张辽、董绍、董奇。

东部战区成员有祈干、关羽、关平、张合。

西部战区成员赵峰、徐晃、文丑、鲍出。

南部战区成员束显、黄忠、周泰、凌操、虞翻、黄叙。

北部战区成员莫逊、赵云、颜良、乐进、檀柘。

东北战区成员管亥、阎柔。

今天在这里。

先锋军除了在外执行任务未归的人。

比如后军师程昱,左军师郭嘉,前副军长铁军,后副军长强兵,右副军长黄龙,中副军长褚燕。

其他的人悉数到场。

这些人,日常工作都是在谋划如何在各自方向打好仗。

今天这近四十人围在巨大的沙盘边。

听从董先指挥。

思考如何为郭泰、白波复仇。

会议开始前,董先让诸人为死者默哀。

时间不长。

但大家都能体会到董先的愤怒。

接下来由董先讲解根据左右史及亲卫队送来的战斗档案。

“郭左副军长率一营驻守汾阴介山,意在可同时照顾两个方向的大河津渡。”

“白副师长率六个连前出蒲坂沙丘亭,准备接应虎牙都尉刘勋和长安令袁遗渡河。”

“杨营长率六个连,驻守雷首山,为白副师长提供策应。”

“涑水从介山到蒲坂,大约二百里。”

“顺流而下需两天。若是陆上行军,最快也需四到五天。”

“其中间有解县和猗氏县扼守涑水。”

“根据档案。敌方共有六千人参战。”

“三千牛辅兵和三千飞熊军。其中飞熊军有千余重骑。”

“敌方先用二千牛辅兵围住雷首山,阻止杨营长下山。”

“然后搭设浮桥,用飞熊军一千重骑冲击白副师长。”

“其余人包围剿杀。”

“韩副师长就是在敌方搭设浮桥时。”

“受白副师长请托,带刘勋和袁遗先行撤退。”

“而白副师长则率人组成防线,掩护韩副师长撤离。”

“这期间,敌方有意放数人离开,去通知介山的郭左副军长。”

“也因此韩副师长才能完成主要任务。”

“接下来,由牛辅兵过河追击。”

“而飞熊军则设伏解县和猗氏县。”

“同时还让人破坏涑水上的船只。”

“当乘坐多人时,这些船便会不堪重负,因而下沉。”

“郭左副军长让一部人乘船顺流而下,本想快点赶到,结果这些人就落入河中遭遇不幸。”

“而郭左副军长与另一部人马从陆地沿涑水南下。”

“在解县遭遇伏击。”

“最后被围困在雷首山的杨营长等不来援兵,粮草又用尽,才不得不投降。”

“以上就是这场战事的档案。”

董先手持长杆,一边讲述经过,一边冲着沙盘指指点点。

其他人或者点头,或者沉思。

谁也不敢发出声响。

不得不说。

这立体沙盘比舆图好太多了。

直观,大河,高山,盐泽,城池一目了然。

他们边听边对照沙盘。

复盘战事经过。

仿佛置身于此。

他们也在思考。

如果是自己在场。

那该如何排兵布阵。

经过近半个时辰的沉淀。

董先开始让大家讲述自己的想法。

有人提出。

似乎有郡县帮忙。

不然这船家怎么舍得破坏船只。

有人提出。

如果当初郭泰不驻守介山。

而是以一营驻守雷首山。

一营接应,这样或许可以不被围困。

有人提出。

重骑对步战,没有不胜的。

要先解决重骑的问题。

有人提出。

这次这次伪装,没有携带武刚车布防。

也没有穿着新式装备。

这才导致重大死伤。

场面很热烈。

可以看出大家都在总结。

都在想办法。

讨论进行了一天。

最后董先拍板。

每个人回去,写一份心得。

重点不是文笔。

而是排兵布阵。

及谋划计策。

写得好的人,这次将作为指挥团队,参加新一波河东战役。

写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查看沙盘。

也可以互相借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揽玫瑰

金子女士

人在末世,百万系统

寝后长眠

异域使命

自在飞花1

你都重生了,还要吃软饭?

红梅丶好抽

问九卿

姒锦

海边小镇的深情与薄情

红铀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