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出无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章 闲杂回避,天青之道法自然,少出无门,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上回书说到,一大帮大臣高官与那崇福宫御容殿上唧唧歪歪,絮絮叨叨的,也吵不出个清爽。且是将那时机无端的让那吕维行事。
开封府衙门刑房着实不是个好去处。
各位且莫望文生义,刑房不是专门行刑逼供的地方。
其本职为主管开封府辖内民事、刑事案件,堂审记录、现场勘验、拟差票、放文牍、收贮刑事档案等事务。
刑房下属有管年、狱卒、刽子手、仵作、稳婆等。下设招房,负责原告填写表格、笔录、口供,为主审官员判决提供依据。还负责协助知县勘察案发现场,填写“尸格”、县衙的拘传、催科等公务。
各级衙役必须执有吏房开出的差票方可执行公务。同时负责拟写刑案公文,并办理在押犯人清册、治安状况详文及自理案件循环簿卷宗。结案后整理通案材料,入档封存。
那给犯人上刑审问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一般在大堂,当堂打了以示公正,凡不在大堂拷讯者均属私设,这在当时是违法的!
话虽如此,但是历朝历代私设刑讯,酷求拷讯者繁多,宋朝这“台狱”、“瑶华秘狱”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正如现下这“真龙案”,本是皇城司、大理寺、兵部三堂会审,却因这大理寺,兵部以官员形制问题拖着不派员来。
一则,这宋正平乃御品,大理寺主管民事,属于现在的最高法,没资格审理。兵部?压根就扯不上边。
这事归根结底应该归谏院,或御史台,跟开封府、大理寺乃至吏部着实的没太大的关系,不是一个系统的。
宋粲本就是殿前司虞侯,应归三衙,而不是兵部,此乃于理法不合也。
看来当时官家着实的被气的气迷心,作出这糊涂的词头来。
写圣旨的那帮人倒是不糊涂,你怎么说,我怎么写,你怎么解气怎么来。具体怎么执行?看着来呗。
二则,便是朝臣不允。
本来是质子的事情,你非要搞出来这么大的动静,这后果还是你自家来承担罢吧,没人给你背书。
如此一来,纵是吕维拿了圣旨也不能开堂审那宋正平、宋粲这对父子。
那这案子确实不能结了吗?
那吕维本意是等那三堂共审。毕竟从宋邸抄出的书信,私通内监,倒是可说,毕竟有自李宪到童贯的来往信件皆可为证。不过这证据是能说是个私交,倒是扯不上甚军国大事。
然,这些个证据里面,最要命,也是最直接的证据,是那校尉宋博元自汝州私藏带回的“天青荷花盏”。而此件贡品亦在礼礼仪局贡品之册有录,其判词写有:“因有瑕而毁之”。
私藏贡品也是大不敬。虽是在那校尉宋博元房内搜出,却是能让那宋家父子说不清道不明。
而“龙踔一目”之言的确出自那程之山之上奏,有留档可查。
手诏之事便是更不用说,官家自是知晓。
手头有了如此证据,吕维却不怕那三堂会审。但是,让那宋正平认了这“真龙案”倒是有些难,只能在旁证上下些个功夫了。
本以为胜券在握,却闻那冰井司的督职大闹开封府大牢。
那吕维何人也,心道:这大闹府牢是假,暗通款曲是真。
便也不敢耽搁暗下了心思,此事需尽快解决,免得夜长梦多也。毕竟大殿之上所述张呈之口供糊弄一下那个文青官家还行,真真的让那帮推官刑狱出身的官员去看,那就是一个笑话。
而且,手中的这张呈一纸口供是怎么来的却也经不的推敲。更可怕的是,万一有人能寻得张呈来,两下一对,这“真龙案”便是一个塌房。
况且,涉案的宗室吴王,宦官童贯,贬官蔡京至今未回朝归案。
更恐怖的是,那官家殿上下的词头只让那童贯回朝,丝毫不提吴王、蔡京之事。此为,且是让那吕维脑后跑风。且是忽略了吴王的那三个儿子都是掌兵的,且在三衙、三帅之中。如此倒是此局难破也。
吕维此时心下盘算,只有再从那宋粲亲近之人处拿得一份证供,这“真龙案”方才能做的圆满。
而现下大理寺、兵部均不派员。别说是审那宋正平,就是审他儿子宋粲却也是登天也。
赖好人也是个从四品的宣武将军。没三衙、三帅发话,你说了也是白说。
苦思冥想之后,心下却道:既然那宋正平父子动不得,他那手下——宋博元却是一个殿前司从七品的马军校尉,大官动不得,这小官也是能动刑的。
这一通分析下来,且是让那吕维汗流浃背。且不敢在做耽搁,省的那帮殿上的文臣、武将醒过味来。泼天得大案,若是反噬,自家且不说与这朝堂无立锥之地,便是保住个姓名已是个枉然。
毕竟现下是凭借了一己之力,利用了官家的痛处,抗衡这一朝的文武。
下克上,那是要有绝死的觉悟的。
于是乎,便连夜让那亲近的押官到得那开封府刑房,要了刑具,拟了差票,签了差役,提了人犯。与那开封府大牢中寻得一间偏僻的监舍。摆下刑具,置了书案,将那校尉宋博元提将出来。
那开封府的司录院判却也是心烦。刚刚送走了那来闹事的冰井司的周亮,且不得两日的安生,便又迎来了这皇城司众的骚扰。倒是两家谁都惹不起,只能做的一个俯首帖耳状。由他去吧。
说起这开封府的司录院判,倒是有些来历。姓石名坚,字永辉。本是大儒明道先生的门生,且是个进士出身。又有开封府主簿的历练,倒是个熟手。
见皇城司如此行事,心下且是个大不爽,然却也是个无奈。只能咬了牙下了差票。
令班头带着两个衙役前来应付了事,连个录案文吏也懒得派去一个。
说这这人犯并非开封府所管,只是代为皇城司羁押,你如何问我要人,要我出的传票来?
二者,历来官员羁押刑讯都是台狱干的事,开封府本就是民、刑案件为主,并无拷打官员权限。
这派遣的衙役心下也是惶恐,那宋家也算是个大德之家,这开封城也算是数得着的积善府邸,若是有个病,便是不去那太平惠民局,也可找那宋家老相公,定也是给你施医舍药管吃管喝的。
现下要他们拷打宋家的家奴却是在心下道义上说不过去。
况且,这人得先有罪,问了不答才能施刑拷讯也。
你们倒好,上来就是打他?关键是你要问什么?拷问拷问,你得有问才是,问了不老实说了再打啊,合着你是奔着出气来的?
尽管是听差的衙役,却让他们如此这般也这心下也是有很大心理障碍的。
但迫于上宪扔下来的差票而不得不来,
饶是过了半个时辰那班头带着两个衙役才丁零当啷拉了铁镣,口中骂骂咧咧的进那监舍。
即便是人到了,也是出工不出力,那叫一个能应付就应付了了事。
便是火盆也懒得点,鞭子也不曾浸水,连那校尉宋博元脸上的殿前司金印也不曾揭了,便拿了两个刑杖却是三吆喝一打,打了十棍脊背便停了下来。
宋制,拷囚也是有规矩的,杖脊日不过三,每次不得超过二十,每次拷囚必相隔二十日。规矩在此,那皇城司的押官看着了马马虎虎的,能把人打睡着的杖脊,却也说不出个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