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彦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章 可圈可点,大明弘治家的二皇子,大唐彦祖,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到十二月中旬,天气渐渐平稳下来,大雪融化,官道已可以行车,全国各地举子纷纷入京,备考弘治十二年的大比。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兵部再次撸下了三名郎中和一名主事,重新对前贺兰山一战定军功,牺牲七百余名将士悉数获得赏赐,活下来的三百多名将士按军功升迁。
日子又恢复到了平常,朱厚炜如往日一样在春和宫早起,秀宜伺候他穿好衣衫后送到坤宁宫,和张皇后一同吃了早膳,老娘又给自己缝了书包。
“我的亲儿子,娘求你了,今天把书包背回来好吗?”
朱厚炜斜挎着小布包,在秀宜的拉着下一摇一晃的朝东宫走去,还不忘回头对张皇后道:“知道了娘。”
老师程敏政还不知道朱厚炜在宫外的经历,只是这么长时间弘治皇帝没让朱厚炜前来上课,多少能猜出点端倪,不过程敏政对此保持缄默,并未多嘴询问。
“殿下在外学到了什么。”大清早,读完了论语后,程敏政端着茶盏,随意和朱厚炜聊着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与行符、华与实称,一直是程敏政做学问的主张,这次出宫总该有点收获才是。
朱厚炜噢了一声,对程敏政道:“老师,我知道了外面的物价。”
“河工一天要扛两千斤货物呢,才只能获得二十个钱,就这样还有好多人都找不到活干呢。”
“还有早餐,我和大哥吃了很多,才付了十个钱……”
这和动辄治国平天下,放眼全国两京十三省的高谈阔论形成鲜明对比,但程敏政却显得很是高兴,不断的点头道:“知微见着,以小见大,食货志最能体现小民的生活状况,治国本质在治民,只有了解小民,懂得小民……咳咳。”
程敏政戛然而止,忽然发现自己延伸的学问有些多了,不宜对朱厚炜说这些。
朱厚炜又问程敏政道:“老师知道中城兵马司指挥使石洵吗?”
程敏政点点头:“知道的,故逆臣石亨之孙,怎么了?”
朱厚炜问道:“阿耶说石亨在太爷爷一朝造反了诶,为什么他的孙子还能为官?”
程敏政微笑道:“这就是英宗皇帝的高明之处,此贼专权擅势,结党营私,居功至傲,是时朝野皆为其党,虽其被抓,但依附于其的势力盘根错节,朝廷想要彻底铲除非此獠招供而不得除。”
“君主治国,任何时候都力求稳,稳定朝野稳定百官稳定兆民,乃使国不乱而贼除,此乃圣明之道。”
“诚如圣明天子皇上。”程敏政拱了拱手,“在登基御极之后,亦用怀恩感化之策,罢黜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按他们作奸犯科之重罪,即便诛族都不为过,可圣明天子知晓大明要稳,于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乃使朝野权力平稳过渡。”
“权力握在手中,杀人是最容易的事,可杀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想过吗?”
朱厚炜挠挠头:“不知道诶。”
程敏政捋着胡须道:“蔚王殿下你要记得,杀人的目的不是因为泄愤,而是为了震慑。为了避免后人有人效仿。”
“但杀人的同时也需达到自己的目的,好勇斗狠者喜杀戮,逞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气,此为莽夫也。”
“善谋者杀人,无关快意恩仇,皆为权衡。”
“石亨可杀,但杀他不是目的,英宗深谋远虑,目的为了肃清朝野,铲除石党,必要的妥协无可厚非,妥协以换得朝野平衡,贼党全诛,那就有妥协的必要,故此英宗给石亨留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