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9章 筹备推进,从大秦开始的长生者,废弃中,顶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山也连连点头:“王画师,这画太好看了!就用这个了!”
王远捋了捋短须,嘴角微扬:“二位满意就好。不过这还只是初稿,有些细节我自己看着还不够满意。”
“不急不急,慢工出细活嘛!”林云摆摆手,“咱们相信王画师的手艺。”
王远收起画作,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二位是真心想做这门生意?年纪轻轻就敢闯这酒坊的门道,胆子不小啊。”
李山挺直了胸膛:“那是!我跟林兄弟可不是说着玩的!”
林云笑着拍了拍李山的肩膀:“王画师见笑了。我们这酒,可不是一般的酒,喝过的人都说好!”
“哦?”王远来了兴趣,“改日有机会,倒想尝尝这让你们如此自信的佳酿。”
次日清晨,林云早早起床,推开窗户,一缕阳光洒在脸上。他伸了个懒腰,脑海里还回想着那幅酒标的样子——云雾缭绕的仙山,若隐若现的楼阁,还有那三个遒劲有力的“醉仙楼”大字。
“这王远,确实有两把刷子!”
“嘿!发什么呆呢?”李山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几张纸,“我刚找了几家陶坊,问了问价钱。”
林云接过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家陶坊的价格和品质对比。他挑了挑眉:“你小子还挺细心。”
“那当然,咱做生意可得精打细算!”李山得意地抬了抬下巴,“我看城西的老张家不错,价格公道,质量也好。”
两人趁着上午去了趟城西的陶坊。老板张满是个五十出头的老匠人,看到林云和李山的订单,眼睛都亮了:“二位小哥是要做酒坊?这可是个好买卖啊!”
林云笑而不语,只是详细询问了陶罐的质量和交货期。最后敲定了一百个中型陶罐,二十个大型陶罐,还有五十个小型的精致酒壶,专门用作高档礼品。
“老张,这批货什么时候能好?”李山问道。
“快的话,十天吧。”张满掐指一算,“不过要都做好,至少得半个月。”
林云点点头:“那就半个月后来取货,你尽管按最好的标准做。”
离开陶坊,两人又去找了做封口蜡的铺子,又是一番讨价还价。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林云和李山忙里忙外,采办各种物资,安排酿酒工序。每隔两三天,他们就会去王远那儿看看进展。
王远的小屋里,案桌上摆满了各种画稿,有的只画了轮廓,有的已经上了颜色。他对这个酒标格外上心,反复修改,力求完美。
一天傍晚,林云带着一小坛自酿的新酒来到王远家。
“王画师!我们来看您了!”林云敲了敲门。
王远打开门,见是林云,眼睛一亮:“林小哥来得正好,我刚完成最后的修改。”
林云将酒坛放在桌上:“带了点新酒,王画师尝尝鲜。”
王远眼前一亮:“这就是你们的醉仙楼?”
“正是!”林云笑着取出三个小杯子,给每人倒了一杯,“请!”
王远举杯细闻,香气扑鼻;轻抿一口,顿时眼睛瞪大:“好酒!”他一口饮尽,回味无穷,“这酒入口绵柔,回味却悠长,带着一股说不出的韵味,确实不凡!”
林云哈哈大笑:“王画师好眼力!这可是我们的独门配方!”
酒过三巡,王远醉眼朦胧,却忽然正色道:“林小哥,李小哥,我有个提议。”
“王画师请讲。”林云放下酒杯。
王远指着桌上的酒标最终稿:“这酒如此出色,酒标我也倾注了心血。不如这样,我不要报酬,只求入股你们的醉仙楼,如何?”
林云和李山对视一眼,都愣住了。
“王画师,你这是…”
“我平生最爱两物:好画与好酒。”王远目光炯炯,“今日有幸遇到如此佳酿,若能参与其中,是我的荣幸!这银子,就当是我入股醉仙楼了!”
林云大喜过望,一拍大腿:“好!痛快!王画师若肯入伙,我们求之不得!”
“哈哈哈!”李山也大笑起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醉仙楼!”王远举起酒杯,“祝我们的醉仙楼,名扬天下!”
三人碰杯畅饮,杯中酒香四溢,笑声在小屋里回荡。
窗外,夕阳西下,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林云看着这一幕,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在这陌生的时代,他又多了一位知己,而醉仙楼的未来,似乎也更加光明了。
有了王远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师入伙,醉仙楼的崛起,似乎已经势不可挡!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像是给大地洒了一层薄金。林云伸了个懒腰,只觉得浑身的骨头都在咔咔作响。这副年轻的身体虽然精力充沛,但昨晚和李山畅饮到深夜,此刻脑袋还有些发胀。
“醒啦?”
李山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油纸包,满脸笑容。那股油香味直往林云鼻子里钻。
“你这家伙,起得真早。”林云揉了揉眼睛,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废话,今天咱们可是有大事要办!”李山将油纸包往桌上一放,打开来,露出几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特意去城南老张家买的肉包,趁热吃。”
林云抓起一个肉包便咬了一大口,满嘴流油。他边嚼边含糊不清地说:“嗯,真香!这老张家的包子,皮薄馅大,就是价格不便宜。”
李山嘿嘿一笑:“小钱而已,等咱们的醉仙楼做起来,天天吃这种包子都不在话下。”
“你这家伙,现在就开始做白日梦了?”林云笑着摇摇头,又抓起第二个包子,三两口便解决掉了,“行了,吃饱喝足,咱们赶紧去找那个王远。”
两人收拾停当,便出了门。邯郸城熙熙攘攘,街上已是人头攒动。小贩的吆喝声,行人的谈笑声,还有马车碾过青石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的晨市图景。
“城东在哪边?”林云问道,虽然他对古代历史了如指掌,但对这座城市的具体地形还不太熟悉。
“跟我来。”李山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林云紧随其后。
两人穿过几条繁华的大街,渐渐地,街道变得狭窄起来,行人也少了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